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方面的论述中,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高频词。他多次提出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提到“政治经济学”,也许有人会觉得像卷帙浩繁的学术巨著那般遥不可及。但其实,习近平政治经济学,来源于中国改革发展活生生的伟大实践,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看出他的经济思想和发展思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习近平范式”。
关键词一:以人民为中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2015年11月23日)
【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宗旨,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就鲜明宣示了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他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抽象意义的“人”,而是13亿多“人民”,是无数个人汇集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二:全面小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2015年11月27日)
【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曾说:“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在他看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脱贫开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突出短板,要举全国之力抓好,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由于中国贫困线标准已经高于世界银行刚刚宣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那么,如果中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提前十年实现世界减贫目标(指贫困发生率小于10%)。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也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敢于作出这一庄严的政治承诺。
关键词三: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强调(2016年3月4日)
【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习总书记明确指示,“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实践表明:作为“经济巨人”,用“两条腿走路”总是优于“一条腿走路”。使“两条腿”同等强壮、使两类企业同样健康成长,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长远。
关键词四: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2015年10月29日)
【解读】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念创新,集中体现为“五大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读懂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好读懂转型中的中国,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中国。
关键词五:“两手”论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4年5月26日)
【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两手合力”论,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要协调配合、优势互补。“两只手都要硬”——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只手都要活”——活而不乱,充分发挥“两只手”各自的优势。
关键词六: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怎样认识和把握,认识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指出(2016年3月4日)
【解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判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他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南。把握新常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七:供给侧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2015年11月10日)
【解读】何谓“供给侧”?简单而言,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如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今年1月在重庆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新常态下,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来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键词八:开放型经济
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5年11月23日)
【解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必然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场合明确表示,我们要站在“两个市场”的高度,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今天的中国,正与世界深度互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开放,既可以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也可以让世界搭乘中国机遇的顺风车,实现互利共赢。APEC北京会议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币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入篮”……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倡议与行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和智慧,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