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的革命精神
在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革命精神”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大步迈向世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红船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过程中所培育和发扬的革命精神称为井冈山精神。其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在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其内涵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
在河北省西柏坡,党中央不仅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紧密团结共同御侮的精神,谓之抗美援朝精神,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将永放光辉。
北大荒精神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业官兵,按照中央“屯垦戍边”的方针,开赴地处黑龙江省荒无人烟的北大荒。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北大荒人把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北大仓”。自此,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两弹一星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试验的成功。
抗洪精神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下,数百万军民奋起抗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儿女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其内涵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李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