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
“关键在党”有两层含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和要求:第一,能否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能否领导好中国的发展、改革、稳定、治理,关键在党。第二,能否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候,消除党自身肌体上的消极腐败现象,克服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也在党。应该看到,这两个“关键在党”,是有区别的。前一个“关键在党”,讲的是“关键在党的领导”;后一个“关键在党”,讲的是“关键在党的建设”。
邵景均
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党对现代化认识的加深,如今的现代化已全面覆盖“五位一体”建设,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重视全面,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才能在推动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放宽眼界,照顾左邻右舍;才能自觉做到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改革、全面发展,使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刘世锦
中国不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长期增长框架看,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仍会面临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但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中国目前达到的发展水平已经远高于当年拉美国家落入陷阱时的发展水平。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转型,政策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完全有可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的行列。
俞可平
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国家治理或者社会治理好不好,得有标准和评价的尺度。标准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统一的评估标准,从而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治理状况和治理水平可以进行相互的比较,同时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学习和借鉴。1.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规范,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2.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定一个标的,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3.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的合理化提供依据,因为国家治理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效益,而效益是建立在科学化的基础上,所以标准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4.标准化为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量化指标,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改革和改善。
陈骏
“双创”教育体系需要三方面协同融通
双创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方面需要协同与融通。首先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要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这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包括意志的磨炼和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再次是创新创业的成果孵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杨飞
脱贫攻坚必须补足医疗“短板”
健康也是生产力。权威研究显示,健康指标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就提高0.05%。在医疗卫生服务已经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语境下,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补上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短板”。换言之,必须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彻底终结“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难题。
王健林
电商光烧钱不找到盈利模式肯定活不成
认为“电商只要有流量,挣钱不是问题”,是只有中国电商才有的错误思维。所谓的烧钱模式,强调一定要先把流量做起来。这个想法完全错误,违背了商业规律。商业的铁律就是盈利才能支撑持久。中国最早成功的几个电商都是烧钱模式,似乎颠覆了这个铁律,大家就认为中国电商一定要烧钱。错,如果不找到盈利模式,完全靠烧钱,肯定活不成。流量转化率对电商是一个难题,如何把粉丝转化为商业,现在电子商务还没有突破这个难题。可以准确分析一下,到多少流量会产生盈利,是一个平衡点,再去烧钱,烧到这个点实现盈利,这是可以的。
俞诗逸
公务员不是就业首选是好事
近日,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2016)》。调查显示,在就业的理想去向中,外资企业、自主创业和事业单位最受青睐,分别占23.4%、21.1%、20.0%,而将公务员视为理想职业的比例仅有8.6%。活出自我,活出个性,是90后大学生们的追求。对于职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再盲目,他们开始听从内心的呼唤,用理性的视角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大学生都挤破头去捧公务员这个饭碗,未必是好事,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单一的职业选择容易限制他们的发展,而且势必会形成岗位“僧多粥少”的局面,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一个制度完善的国家,应该要让人才各尽所长,而不是让他们过独木桥,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才华。
许嘉璐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