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发布时间:2016-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演变及其解读

入党誓词,是党员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不忘初心,铭记铮铮誓言,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198296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入党誓词的内容,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我们党虽然在党章中对入党誓词没有明文规定,但只要条件允许,党的基层组织在发展党员时,一般都会组织入党宣誓仪式,并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入党誓词。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核心是“永不叛党”,强调阶级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在章程中只是对党员入党资格、条件和手续进行了说明。当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人介绍,经过审查,即可入党。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多为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加强党和红军建设时,十分注意通过入党宣誓仪式来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19271015日,毛泽东在湖南省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阶级斗争和对党忠诚。一方面,中共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此观点被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普遍吸收;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革命高潮时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党组织被打散,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党组织尤其重视党员的忠诚问题,“永不叛党”成为党员入党之时的基本承诺。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永不叛党”自从拟定之日起,被各个时期沿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之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入党誓词,强调要作“群众的模范”,“对党有信心”

抗日战争时期标准的入党誓词是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起草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时只在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誓词内容为:“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之后,它被各地党组织翻印,为新党员入党宣誓时所用。除这一标准的入党誓词之外,还存有其他版本的入党誓词。

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不再强调“阶级斗争”。究其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这也是当时我们党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其入党誓词的特色内容是“要作群众的模范”和“对党有信心”。强调“要作群众的模范”,是因为抗战时期随着党的政治影响的扩大和威信的提高,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对于党员的要求越来越严。“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更加敬重我党。”另外,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党在领导抗战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求党员坚定革命信念,对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对党的前途充满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入党誓词的时代特征:“坚决执行党的决议”

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地方党组织沿用了抗战时期中央组织部制定的标准誓词。但也有不少地方党组织自拟了其他版本的入党誓词。1947年,中共冀南区党委组织部印制的入党志愿书内的入党誓词为:“我自愿立誓参加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遵守民主政府的法令、群众的决议,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妥协,不怕困难与牺牲,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突出强调了“坚决执行党的决议”。这一时期,党处于大发展时期,革命形势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要求党员迅速克服由于长期处于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下产生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个人服从党的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各个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这些党的原则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显得尤为重要,是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入党誓词没有统一规定,可以自拟誓词

19494月,中央组织部明确表示:“入党仪式及入党誓词在党章中没有明文规定,亦不适宜再作明文规定,入党仪式仅是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含有其他意义。”同时又指出:“所谓‘誓词’的内容,亦不能不是党章第一章第一、二条的内容,这内容应在新党员入党志愿书中写出,在支部大会上声明。”

有一份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入党誓词被广为运用:“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

入党可自拟誓词,是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的一个主要特色。入党誓词不统一、不规范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文革”时期的入党志愿书中甚至出现了“入党宣誓誓词(由本人自己填写)”的字样。这使得入党誓词的内容驳杂、长短不一,降低了其规范性和严肃性,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十二大以来入党誓词较为精炼概括,并被明确写入党章

198296日,党的十二大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中正式载入入党誓词。其第一章第六条明确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党的十三大后通过的党章都沿用、重申了这一内容。

将入党誓词明确写入党章,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党中央对入党誓词的重视。这一入党誓词,是在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下产生的,意在规范和完善发展党员程序,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之前的入党誓词相比,它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党对党员的要求和党员应承担的政治责任,具有党规党纪的性质,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必须面对党旗作出的庄严承诺,对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有约束力。同时,它把共产党员从组织上入党到思想上入党的条件进行了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任务、纪律等,表达了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必须秉持的坚定信念。

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新增了党员应“履行党员义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等内容。1980年,邓小平在主持修改党章工作时,认为党员合格不合格是个大事,“党章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要有明确规定。要用党章规定的条件来衡量党员合不合格,有履行党员义务的叫合格”。所以,能否“履行党员义务”成为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也说明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对党员的要求没有放松,反而更加严格。

梳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演变,并对不同时期入党誓词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入党誓词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从不放松党的建设,反映了我们党善于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和要求来发展党员,反映了我们党高度重视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反映了我们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王为衡)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