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治国密码

发布时间:2016-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孟宪实    
 
主讲人小传:孟宪实,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等。

 

唐太宗在位一共23年,因为治理天下成效显著,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隋朝的覆亡中,唐太宗一班君臣也确实获得诸多启发。那么,唐太宗时代的治国智慧对于今天是否也有启发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理性用权,基于历史教训和个人经历

唐太宗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基本上是明君形象。在帝王谱系中,他的位置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帝王掌握很多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带有任性的地方,感情用事,所以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给出不太一样的形象。他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在古代帝王中,像他这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表现最为出色。在专制体制下,能够如此理性运用权力,实在是应大书特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绩。如果他不是这样,那么贞观时代的政治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唐太宗为什么会理性运用权力,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很多大风大浪,见过盛世,也见过乱世,见过民族大融合,也见过大仇杀,中国历史给人们积累的经验到唐代已经很丰富,统治者如果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能够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像战国就很少有参照。历史学在整个唐代,和我们现在概念不同,那时候历史学和现世政治紧密联系,对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唐太宗身边很多人都是历史学家。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东西,那时候很实用,直接对政治发挥作用,很明晰。唐太宗为什么那么理性、不会感情用事,就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这太重要了,作为国家统治者、掌舵者应该知道国家的何去何从,怎么知道?就是看历史。当今世界有所不同,不仅要看历史,还要看整个世界的历史经验教训。唐代政治家学习政治的办法就是从历史中学习。

第二,从个人角度讲,他有治理好天下的愿望。统治者都有治理好天下的动机,唐太宗尤其具有这个动机,因为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的,属于逆取。唐太宗要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一定要治理好天下为自己树碑立传,来为自己最后的名声评价写上正面的词汇。后来贞观18年修禁书的时候,有很多关于唐太宗的议论,让人一看就知道大家是在谈论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就感慨,真是不懂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一件坏事记得这么牢,做了这么多好事,却总是记不住。

从他个人讲,他想做好皇帝的角色,与个人经历,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关系是很密切的。而且有同等心情的人不止他一人。周围大臣很多都是从隋末过来的,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都不是混事的人。贞观时期一大批这样的人,一心一意考虑国家的事情,要把国家建设好,个人受到损失都无所谓。如果统治集团里想法不一致,不同心同德也是很麻烦的。

看贞观时候的故事,让人感慨的地方特别多,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主人,事情肯定不是如此处理。比如公主出嫁,因为是皇后所生,皇帝想让女儿多带嫁妆,换个时代没什么,谁能管这事?有什么不对吗?但魏征就能出来阻拦,认为不符合礼法,影响会不好,皇帝能接受,皇后也能接受。在唐太宗时期,公私真的很分明,即使私事也从国家角度考虑。这样良好清明的政治,这样理智统治的集团,以后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见过。

从谏如流,认为臣子缔造君王

唐朝是典型人治时代,如果人治能够把现有人员充分调动起来,统治集团能够理性地运用权力,他们也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治理水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唐太宗时期能做到,他以身作则,确实让人看到,自己吃点苦受点罪,也不觉得什么。国家领导人不管是在人治还是法治情况下,都应该是表率。

唐太宗懂得群策群力的道理,现在我们说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道理唐太宗时代就认识得很清楚。他说过,大臣担当各色职务,都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尤其是有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否则就失之千里了。贞观时代有几个重要会议都能做到这一点,包括唐太宗亲自主持的御前会议,不同声音一直可以达到皇帝面前,不同声音可以争论争吵。

唐太宗要求文武百官都要提意见,有些武官连字都不会写,怎么提?武官长何就不会写,房客马周就替他写,皇帝看了观点不错,长何说是房客观点,唐太宗很快找来马周,最后马周做到宰相。

唐太宗夺权当天就有这样的公布,要求官员对国家问题献计献策。这样比较容易使唐代官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是理性行政的一部分,其中最有名的是纳谏,以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很多时候进谏方式直截了当,让皇帝难为情。但毕竟凡是正确的,唐太宗就接受了。很多人都认为,做到皇帝很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担心被否定,但唐太宗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

唐太宗也有感情用事的时候,但他能知道这种做法不好。长孙皇后就有很好的总结,说魏征善于以理治主之情。唐太宗误杀了一个大臣张蕴古,张确实犯了错,但不致死,唐太宗后悔了,错误犯了不可挽回,就确定了一个复奏制度:以后皇帝下令杀谁,不能当场就决定,要带下去第二天复奏一次,皇帝怒气不消还要杀再复奏,给皇帝充分时间和余地。根据历史记载,复奏制度挽回了不少生命,减少了皇帝犯错误的次数。

后来唐太宗几乎一刻都离不开魏征,他不会觉得自己权力受限制,反倒觉得自己应该少犯错误。以至他形容自己和魏征是璞玉和玉工的关系,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因为魏征雕琢才越发不错,这种话至少说了两次。认为是臣子缔造了君王,古往今来,最高统治者谁说过这样的话?后来魏征去世,他痛心自己失去一面镜子。后来他果然犯了错,打辽东战败而归。

以民为本,换位思考体恤百姓

先秦以来就有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后来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一般认为是儒家象牙塔之说,没有实现过。但是唐太宗时代就很好实践了这种理论。

有一次唐太宗要结婚,娶一个郑家的女儿,手续已经进行了一半。魏征听到消息,了解到郑家女儿已经跟别人订婚了,皇帝不应该再跟她结婚。当时魏征说的是:皇帝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想想人家的感受,如果硬娶,老百姓作何感想?最终唐太宗这婚没结成。

唐太宗建国之初,朝廷考虑如何减少犯罪问题,有臣建议严查严打,唐太宗认为去贼最好的办法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能够按照常理去理解问题。他知道换位思考。

贞观4年,房玄龄报告唐太宗,国家的粮食储备、军事器械已经超过了隋朝。唐太宗听了很高兴,但是他又说,隋朝不是因为贫困而灭亡,而是因为隋朝太富有才灭亡。农民起义是因为农民饥饿,那么,隋朝有粮食吗?有很多。唐太宗亲口说,隋朝粮食留到现在还能吃五六十年。但当时发生自然灾害时,朝廷却舍不得开仓放粮。所以隋朝不是灭亡于太穷,而是太富,两级分化很厉害,国家严重不和谐。所以唐太宗说应该藏富于民。

唐太宗对百姓生命的珍惜,差不多空前绝后,尽量不实行死刑。他减少死刑数量,死刑变成肉刑砍脚,后来又变成流放。唐代轻易不执行死刑,有很多执行限制,春天不执行,夏天也不行,秋天还不行,下雨天不行,下雪不行,晚上也不行。贞观4年,全国犯死刑的只有29人。

唐太宗时期有个制度,就是定期检查监狱,直接面对犯人,这也是犯人的机会,有机会向皇帝喊冤。有一次他到大理寺监狱里面看犯人,一般情况下犯人都要喊冤,这次很奇怪,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很奇怪,大家都认为自己罪有应得。人死不能复生,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400死囚来归狱。唐太宗最后全部赦免。齐名的故事还有放3000宫女,共放了两次,他说本来都是隋朝时候进宫,除了洒扫之外没什么事干,一则节约国家开支,二则可以任意嫁人,还可以繁衍人口。嫁娶也符合人性,让她们自由生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