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破解深层发展难题

发布时间:2016-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冷 超    
 

201511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7天后,在APEC会议上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到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此后,习总书记在国内和国际重要场合多次作出“供给侧改革”的表述,这是为当下经济形势开出的一剂解决深层问题的良方。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要靠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积聚。在这个大背景下,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我们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习总书记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研讨班上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西方供给学派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自由市场会自发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自动达到最优的经济增长;政府活动是无效的甚至有害的,因而反对政府干预,主张放松政府管制。相比较会发现,我国供给侧改革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导向和守住民生底线,结构性改革减税主要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并通过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实施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总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西方供给学派的主张则旨在恢复自由资本主义的秩序,从而服务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本质区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而是要解决存量和增量问题。从存量角度看,目前有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要坚决淘汰;一些附加值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必须加快调整。从增量角度看,要加速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符合消费结构升级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积极打造有发展活力、绿色低碳的区域。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解决人口和劳动力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的问题;二是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优化投资结构,避免资金错误配置;三是对土地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五是优化政府管理,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