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16-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不搞平均主义,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找出短板并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我国来说,国际国内形势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