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最美基层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立政府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近5年来在全国举办讲座200余场,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被江苏教育工委命名为“徐川思政工作法”在全省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气势恢宏,语重心长。我个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关键词是“文化自信”和“中国方案”。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提及,再到今年“七一”的一锤定音,“文化自信”和“中国方案”这两个关键词最终呈现的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的重要信息。
文化自信是中国信心的精神内核,中国方案是大国使命的坚定表态。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立足校园,立足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我认为结合“七一”讲话精神的学习和落实,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爱国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
热爱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热爱我们的国家。这里的爱国并不同于参观走访、观看影片、集体宣誓、正襟危坐、肃穆庄严。甚至跟这些都没关系。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我们真的了解祖国吗?我们真的热爱祖国吗?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华夏”、“九州”?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为什么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我们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都是怎么来的?数字有哪些禁忌?颜色有哪些文化?中国为什么重集体?这些再具体不过的问题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国和祖国的文化。爱国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乏味的宣传,枯燥的训导。她就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缺,像水一样,片刻不能少。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一定对民族历史是熟悉的,对国计民生是关切的,对传统文化是了解的。
再说说传统与文化。总书记谈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也很清楚,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没有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不讲传统,不讲文化。放眼校园,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是路径缺失、方式单一,面目庄严而可亲近不够,学生有热情,教师有任务,但是往往学不得其法,教不得其路。
我个人的体会是三个角度: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从常识入手。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代入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比如我们每年都有传统文化节假日,可以通过设置议题来引导学生重新走近传统节日,激活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命力;比如从祖籍、姓名、方言入手,从国民性格入手,谈谈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叫乡土中国,怎么又算是农耕型社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年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和祖国的文化。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能立足于中国文化。高校的使命,就是陪伴中国青年,坚持中国道路,培养中国自信,涵养中国气质,宣扬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带领青年亲近历史、亲近组织
我们的历史教育和党课教育目前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一方面在于授课形式的僵化单一、千篇一律和授课语言的面目严肃,难以亲近;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已经逐步变成了90后95后以及00后,距离历史现场越来越远,很难凭空建立起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组织的感情,而且自主意识较强,不太接受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
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带着十二分的热诚,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学会讲故事,学会找故事,学会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学会以心换心,学会用代入的方式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其实,历史全是细节和故事,充满悬念,波谲云诡。然而,我们却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中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对选择的敏感,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热爱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热爱我们的组织。热爱我们的组织需要我们了解党的历史。需要我们知道在近代史的舞台上,这个一开始只有50多人的政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舞台的中心,决定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知道这个组织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一直面临着考验、围剿、追捕、背叛和逃离;知道这个组织一路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为什么依然坚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热爱我们的组织需要我们了解国家发展的脉络。70后80后90后00后,我们距离历史发展的现场越来越远,我们很容易认为今天优越的发展环境天经地义,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个国家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唾手可得,只有还原到过去,只有重新建立对历史的敬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党,热爱这个党,才能对这个政党交出的执政成绩给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明白这个组织从何而来、身在何处、去往何方。
我自己有个小小的规划,我希望能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找些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党史、编教材,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近历史、亲近组织,一起看看“一大”开会时闯进的陌生人,看看“一大”代表们面对同样的历史答卷给出的不同个体答案,看看这个命运多舛,一路面临各种围剿、追捕、逃离甚至背叛的组织,靠什么一步步走到了舞台的中心,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步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八年的坚持自有意义
有人问我,突然红了,有什么想法?其实,我一直抗拒突然走红的标签,因为一夜成名永远不是正能量,一夜成名如同一夜暴富,背后洋溢的全是功利、浮躁和喧嚣。
我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我给学生写文章写了八年,从博客到人人网,从微博到公众号,学生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我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我每年咨询超过十万条,从不开打赏,从不拉赞助,从不接广告,每天工作到凌晨;我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我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从思想道德修养到中国传统文化,我所有的课程,打分一直全校领先,课堂永远爆满;我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我一直关注支教和公益,我的新书《节节向上》出版两个月,销售超过13000册,我捐出所有收入14万,全部支持大学生做公益;我希望大家更加关注的是,我写了四本书,发了十篇论文,为学生写下上百万字,文章阅读量几千万字,全国各地粉丝好友超过十五万……
问题来了:难道我是因为预测到会红才坚持八年吗?难道八年之后的今天没有红,我就会放弃今天的坚守吗?如果不是因为名利,那究竟是为什么?
我讲个故事给你听。
“徐哥您好,请允许我这么称呼您。我现在还是个大二的学生,还记得今年年初我因为爷爷去世,一下子内心感到崩溃,上课不管怎样都无法听进去老师所讲的内容,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可怕。那时的我非常惧怕死亡,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漂流在大海上的小船甚至是树叶,漫无目的地漂着。我不断想去打断我这种有些错误甚至是消极黑暗的想法。我尝试着去找过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但是成效并不显著。有一天,我的一位学长跟我说,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许对你有帮助。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那时我看到您的第一篇推送就是《答学生问:谈谈生死》。顿时,我的脑海里就像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一束阳光照射进来,一切风平浪静。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自己能从那样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或许这就是徐哥您不同凡响的地方吧。从那以后,您以前的推送以及后来的推送我都会认认真真看,我想要从中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营养。我希望我的朋友们也能看到这么好的公众号,我就把您的文章分享给他们看,希望他们也得到成长。毕竟,我们不只是要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有时我们更需要心灵上的陪伴。谢谢徐哥!”
收录这段话的时候,我征得了他的同意,他的昵称叫小清新。
我想大概不需要我再讲更多理由。看到他的来信,我很感激,我很温暖,我很得意。
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事业的意义。
不是结语
毫无疑问,我们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时代,也是最开放的时代。但是最开放不代表我们最清醒,当各种信息不加甄别地扑面而来的时候,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坚实的信仰,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独立的精神,往往也会莫衷一是,随波逐流。
但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把学生放在心里,把祖国放在心里,把组织放在心里,把“墙”变成“桥”,把“我”变成“我们”。在组织发展的历程中,在祖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我们共同的印记,留下我们的付出和努力,任后人评说,让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