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有生命力

——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9-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许思文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方法手段、平台载体、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做实方法手段创新,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新形势下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机遇和挑战。在创新工作理念的同时,应汲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有益营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

应对传播方式挑战,用好网络新媒体。技术变革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传统的“你编我看、你播我听(看)”的信息发布结构,已被多中心网络化结构所取代。以“移动”与“微”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迅速成长,在深刻改变舆论生态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特点,更加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手机短信、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兴手段,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力度,着力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使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播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加强各级各部门“政务微博”的建设、管理与运用,提升公信力,扩大影响力,将其真正打造成与群众交流互动的网络办公平台。

注重典型宣传创新,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学习的榜样。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典型选树活动,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紧紧抓住典型宣传的关键环节,不断放大典型宣传的裂变效应。通过开辟专题专栏和新闻报道、人物通讯、言论评论、人物访谈、播放专题片等多种形式,让先进典型的事迹走进寻常百姓。创新学习宣传方式,通过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途径,推动先进典型事迹融入群众生活,引领发展实践。

适应融合发展新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多种手段的互补效应,扩大正效应、增强正能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通过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等方法和群众评议、公示听证、调查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反映利益诉求、排解公众情绪,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内心深处。注重参与互动的方法,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体验式、互动式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形式,使群众在参与互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狠抓载体阵地创新,着力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影响力

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巩固已有阵地,拓展新兴阵地,不僵化、不停滞,敢拼善闯、攻坚克难,努力搭建和拓宽舆论、教育、文化平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道德正能量,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聚集发展力量。

积极拓展舆论阵地,构筑思想政治工作“防火墙”。高度重视运用新兴媒体,积极开拓和占领这一新的阵地,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抢夺制高点。积极搭建新兴媒体政工平台,着力建好办好各级各类政工网站(页)或专题专栏,通过设立领导信箱,开通论坛、博客,组建政工QQ群和微博社区,创办“电子杂志”等形式,宣传好党的声音,传播好核心价值。加强新兴媒体政工队伍建设,建强网站信息管理员、微博信息员、网评员等队伍,适时发布权威消息,积极进行跟帖评论,利用微博澄清不良言论。加强信息发布管理,通过完善网站管理办法、网上信息发布审核制度等,加强对贴吧、论坛等的监管和对版主、群主等的教育培训,构筑新兴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防火墙”。

巩固拓展教育阵地,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神大餐”。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群体,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身边》等地方性教材、丰富学校思想政治课题研究等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巩固拓展各类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命名表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各级各类基地的社会教育职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巩固拓展传统宣教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市民学校、职工之家、农民夜校等教育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载体阵地。在整合各类讲坛论坛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市县镇村四级“百姓大讲堂”,搭建起覆盖广泛、类别众多、各有特色的平民教育平台,将阵地拓展到小巷广场、厂矿车间、职工宿舍、田间地头等百姓日常生活场所,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神大餐”。

努力拓展文化阵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沟通“无缝对接”。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占领阵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和各类群众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验收、农家书屋全覆盖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五分钟文化圈”格局。进一步盘活区域内文化设施资源,逐步联成一体化网络,让演出车、放映队、图书室、科普展等资源流动起来,实现上下联动、左右互通、资源共享。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常态长效

强化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创新,激发全党、全社会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和社会联动效应。

完善项目化的活动推进机制,着力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项目化的管理、工程化的推进,是实现思想政治重点工作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的科学方法。精心策划,着眼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群众需求,充分考虑目标、资源、方法、进度和保障等要素,科学设立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项目。强化执行,制定周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绩效评估等方面做到定人、定时、定量、定标,在执行中重细节、重反馈、重效果,实施动态管理。善于总结,学会系统分析,善于提炼,充分挖掘项目亮点,逐步使重点工作实现从项目到品牌的跃升。

完善社会化的资源整合机制,着力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很大程度体现在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能力上。用足政策资源。当前,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要积极主动用好这些政策资源,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最大撬动作用。整合系统资源。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争取上级资源,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更好整合部门资源,实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形成更强合力、共建更大平台。开发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努力形成阵地、人才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放大思想政治工作效应,更好地弘扬主旋律、扩大影响力。

完善目标化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活力。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管理机制,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向科学规范管理迈进的重要方面。确立目标导向。对于当前乃至中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做到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实现人人肩上扛指标、个个身上有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充分把握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任务和重点,努力把定性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定量的工作目标,体现工作目标的显性化、具体化、可衡量化。强化考核评价。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政府、企业发展目标考核,做到方法科学、指标明确、过程透明、体现差异,把“年初目标定责、年中工作履责、年末考核问责”贯穿结合,通过考核激发活力、催生动力、提升竞争力。

(作者系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