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小传: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贫困、收入分配等问题研究,著有《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分层十讲》等。
什么是橄榄型社会
橄榄型社会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叫做纺锤型社会,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橄榄型社会是我们发展非常重要的目标。当然,橄榄型社会的形成需要很多条件,下面,我将做具体分析。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从“倒丁字型”到“土字型”。社会学家归纳出了一种比较量化的方法,叫“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简称:ISEI),依据大量的调查资料、数据,给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打分,以此测量高、中、低收入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所谓“社会地位结构”,即一个社会是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的。2005年,我使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进行测量,发现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倒丁字型”,即农民群体人数最多。
而后,我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进行分析,用同样的方法测量社会地位,发现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呈现“土字型结构”,即农民群体有明显减少,而在这其中,有四个变化最值得注意。
第一个变化,农民群体的占比由63.2%变为46.49%,有16.71%的农民通过进城打工成了“农民工”和“农转非”而转入其他阶层。
第二个变化,体力工人在增加,由9.8%增长到13.58%,增长了3.78%。大家会有一个疑问,16.71%的农民转到别的群体之中去了,而体力工人、农民工,为何只增加3.78%?因为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我们通过国企改革,使一部分市民脱离了体力劳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无论是现今还是未来的产业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从事体力工作的劳动者,而现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农民工承担的。
第三个变化,与体力工人相比,技术工人比例在下降。我们的产业演进需要产业转型、技术进步,但现实让我们大大惊讶:虽然我们的技术工人绝对数增加了,但技术工人比例在过去的10年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由之前11.2%下降到9.8%,下降了1.4%。用ISEI值测量的从事技术工人工作的人员,分值也很低。如果按照国家颁发的技术证书去测量的话,那我们技术工人的比例就更低了。
第四个变化,白领人员比例增加很快,ISEI值在41到45分之间。社会学讲的“白领”一般指四个阶层:管理层、专业技术层、商业营销层和普通办公室人员阶层。从2000到2010年,白领人员中增速较大的是商业营销阶层以及普通办公室人员阶层。
中国社会结构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城市和农村存在巨大差异。从数据显示上看,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图形总体是橄榄型的,如果仅仅看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图,中国的确实现现代化了,但我们的农村还是“倒丁字型”结构,不把这个问题解决,社会结构就仍然没有现代化。
第二,大城市和小城市存在巨大差异。我国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地域广阔,东部看起来还是一个明显的橄榄型并在不断扩大的社会,而西部却是一个流失的社会;大城市发展有循环累积效应,就是各类资源、人才会不断涌入,“橄榄”在不断扩大;而小城市、西部正好相反,有恶性循环效应,就是说它越流失就越留不住人才,也就越不容易吸引精英,因此西部的结构问题比较尖锐。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简称CGSS)数据显示,东部(主要是东部沿海、东南沿海一带)与西部2005年及2013年在收入、教育和职业三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在扩大:东部收入中产从2005年的占比53.3%上升到2013年的66.65%,而西部收入中产则由2005年的占比21.23%下降到2013年的14.37%,教育、职业中产变化情况类似,教育中产下降到16.14%,职业中产下降到17.22%。
第三,同一城市中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存在巨大差异。在城市里面生活着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户籍居民,另一部分是外来打工族,其中外来打工族在城市里面比例相当高,大概有2.6亿到2.7亿人之多,如果把他们从城市人口数据中抽出去,只算城市户籍人口,那城市社会结构就是橄榄型,但是实际上,外来务工者群体还远远没有达到中产水平。
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的条件
一个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是在以下前提条件下完成的:
产业结构的转型。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发生了巨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以农民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结构逐渐向工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这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推进产业转型,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职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形成现代职业结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到,美国二战之后才完成后工业社会转型,而正是因为产业革命、信息革命的一系列变化使它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结构,进而促成了一种新的职业结构。
管理阶层的转型。在新的职业结构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出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管理层。西方国家在演进过程中,发生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即过去只有所有者才能管理的模式演变成两权分离模式,此时,一个专业的管理层开始出现。中国现在也正发生这样的变化。
科学技术队伍的扩充。现代科技进步使得我们产业结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此时,科技人员分为两类群体,一类叫做专业型职业(professional jobs),如大学教授、律师、医生等等,另一类叫技术型职业(technical jobs),即掌握操作技术的群体。这两类群体对现代社会结构影响非常大。
教育的进步。教育和产业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演进,教育在不断进步,现今中国已全面推行9年制义务教育,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能达到12年以上的义务教育了,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教育是通过对劳动者的培训来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的相互影响。讲到社会结构,肯定离不开收入分配,就是社会各个阶层能够从收入中获得的收入比例。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中等收入成为主体的社会,要有一系列的政策变量来影响这样一种收入的结构,如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它们在整个制度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使得人们不至于因为碰到一些风险就瞬间落入到社会的底层。所以我们常常强调,像养老体制、福利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在整个制度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
白领阶层占较高比例。在发达国家中,白领阶层对比蓝领阶层来说,所占比例都很高,如美国是77.57%,英国是69.24%,德国是65.85%,日本是63.79%,瑞典是72.11%,澳大利亚是71.13%。从发达经济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完成现代产业转型,完成职业结构转型,推进教育和科技进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最终是能够调整社会结构的。
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大力进行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建立起新的经济结构;二要将城镇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相结合,以城市为主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三要努力使农民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来提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四要大力进行收入分配调整,完善税收制度,努力向橄榄型收入分布靠拢;五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起广覆盖的养老、医疗、公共服务等保障体系;六要促进教育与中产社会结构的形成,创造新的教育结构,加强与职业结构的互动;七要扩大市场准入,形成可以自由流动,通过市场渠道手段实现收入、地位上升的环境。
我们究竟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预测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般通过“外延法”进行预测,即先看看它过去是什么样子,今天是什么样子,再推测它的未来。下图显示的是我们国家的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从这个数据看,在我国2010年的劳动者数据中,各种管理人员占1.84%,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占7.1%。而欧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再加手艺人员,几乎占全部劳动者的50%,这就是所谓的“白领社会”。
按照这样的比例和我国变迁的情况,大体上能够做出预测:即2040年我国白领劳动者将超过蓝领劳动者,2050年白领劳动者比重占到全体从业者约60%,那时候,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最终完成一个橄榄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