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发布时间:2016-09-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双传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5·17”讲话)是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讲话集中体现为“五个一”:聚焦一大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一个方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突出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化一个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一个原则,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把握和处理好四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姓马与信马的关系。前一个“姓”是姓名的姓,后一个“信”是信仰的信。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就在于始终坚持姓马本色。专业上姓马,靠的是从事专业的人彻底的真信仰。86岁的陈先达教授写过一篇文章,谈的正是怎么解决真懂真信问题,他告诉我们“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学习研究的专业,“信马”则是滋养灵魂的信仰。专业的基础不仅仅在于知识而在于骨子里面的信仰。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塑造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信引导更多的他信,用真信感召更多的坚信。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160多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沧桑巨变。所有这些变化中有一种根本不变,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信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政要们重新捧起《资本论》,惊呼必须“重新发现马克思”。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并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也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慨叹,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每当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危机或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马克思就会“出场”。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因此也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在当代,有哪种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当前世界复杂局势的理论和方法?“文明冲突”论能说明当代世界战争的根源吗?新自由主义能说明西方金融危机的根源吗?公共选择理论能说明普选就是民主的终极价值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就是要释放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光、真理之光,把懂马信马爱马的人搞得多多的,特别是让我们的青年人思想有“魂”、理想有“岸”、信仰有“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来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深刻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之美、信仰之美、创造之美、实践之美。

第二,处理好本来与外来的关系。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有学者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其孕育成型之时,就已“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它本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精华结合的产物。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所说:“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脱离本土的文化根基。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中,我们看到了儒家的世界大同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看到了儒家的知行观;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看到了儒家的民本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看到了易学的思想,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远远没有结束,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给我们的理论工作带来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该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未竟的事业,与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统一起来。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要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多出有说服力的成果。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要放眼全球,学习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在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有30来年,客观地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确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注入了新元素,正是异质于传统理论架构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新的学术切入点,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沿着“从后思索”的逻辑走向了新阶段。吸收外来不是全盘照单拿来,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保持应有的思想定力和学术洞察力。立足中国大地,联系中国实践,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大道越走越宽广。

第三,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解决好思想资源的存量与增量是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课题。

我们不能依据某种学说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过时。“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正是由于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并未终结真理本身,这是我们科学对待存量的重要判断。老祖宗不能丢,大道理还要讲,这是今天马克思理论工作者的不变的职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思想和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做大这个增量,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深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身边蒸腾澎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用发展着的实践催生创新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第四,处理好传道与传播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还强调,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把传道和传播统筹起来,运用理论和舆论两种资源,把内容生产与话语创新结合起来,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这里,我讲两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前不久,一首《马克思是个90后》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歌词写得轻松活泼,朗朗上口,富有亲和力,将严肃的马克思和在一些人看来“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唱”进了众多年轻人心里。最近,南航有位徐川老师,在网上非常火,是位善于用故事讲道理的校园“大V”,他的答学生问、节日谈等文章,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传播给学生,使青年学生“听得进”、“听了信”。这对我们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启示,现在的青年人不是不喜欢、不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是那些枯燥的教学方式、呆板的学术面孔让他们反感。

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提供富有时代感、鲜活感、获得感的思想内容供给,在话语体系创新中“找回”马克思主义应有的话语风格,展现马克思主义不朽的理论魅力。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客观存在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这四种不同的话语体系。这四种话语体系各有特点,政治话语主要服务于政治活动的需要,旨在传播政治理念、巩固政治认同,规范性、指向性、稳定性都较强;学术话语是学术研究中使用的语言,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抽象性、概括性、思辨性特点鲜明;大众话语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网络话语是在网络空间中演变、生成、流传的语言,表达鲜活、体现个性。不同的话语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当下复杂的话语生态。在新形势下建设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必须科学把握四种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在相融相通、相得益彰中彰显政治话语体系的方向性、凝练学术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放大大众话语体系的传播性、借力网络话语体系的开放性,以话语体系的再创新再转化彰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力量。

当前,江苏正在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高地之高,一个重要标尺就是看社科理论有没有较强的显示度。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省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特别是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位推进,创历史新高,共夺得313项。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起步早、措施实、投入大,得到中宣部的肯定。智库集群梯次化发展,马院集群建设步入“快车道”。

风正好扬帆,健笔意纵横。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繁荣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已经在肩,江苏的社科理论工作者一定不会辜负这个时代,一定能够续写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篇大文章!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