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棋落定满盘活

——沛县以广场舞打造群众文化高地
发布时间:2016-11-0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天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近年来,沛县充分挖掘发挥广场舞活动的文体特性和媒介属性,以点带面推动文艺繁荣、培育文化自信、树立文明风尚,给人以深刻启迪。

定位文化本体 唤醒文化基因

以根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指导思想,打造舞动沛县广场舞比赛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结构优化。一是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制定沛县广场舞活动管理办法、活动准则和文明公约,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二是连续开展4届共82场广场舞比赛,参赛队伍达801支,年均增长167.15%,参与人次年均增长79.35%,实现了广场舞村村跳。三是组建广场舞现场教学小分队,举办广场舞村村跳技艺课堂、舞德研修班等集中培训48堂,参训800余人次,提升了城乡415支广场舞队领舞人员的文艺水平、文化修养和文化担当。2013年以来,共有60支广场舞队伍登上县春节晚会、县乘凉晚会、沛县刘邦文化节等10余项文化活动的舞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自我供给。

深度文化融合 提升文艺水平

以沛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为依托,创造性推动沛县唢呐、沛县梆子戏、沛县武术、沛县荷叶落子等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广场舞在三个纬度上深度融合。一是阵地上物理融合。根据各村文化资源实际,灵活调配使用乡镇文体站、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广场舞活动指标用地,以每一个行政村铺设一块广场舞活动硬化地面,确保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一块传承舞台,实现了一块阵地两个牌子。二是组织上化学融合。鼓励表演性非遗项目及其它县域特色文化传承人参与广场舞比赛、展演,将特色文化注入广场舞,以广场舞发展特色文化,实现了一套班子两项活动。创造性打造了中国沛县刘邦文化节、徐庄文化大院、张兴良文化实景课堂、歌风书院等一大批县域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文化品牌集群,提升了沛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了沛县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是内容上传承融合。引导广场舞队伍吸收恩爱夫妻档、和谐邻里档等体现传统美德的参赛组合,排练了《三德歌》、《武术之乡》、《汉服新舞》等弘扬传统文化的参赛舞蹈,并以专门业务指导、提供展演舞台等手段加强培育,创新组建了28支编外身份、业内水平的传统文化展演舞蹈队,有力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

实现文化浸润 树立文明风尚

沛县搭好广场舞的台子,唱响主旋律的大戏,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工程。开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坚持群众在哪里,群众文化就在哪里,文化服务就送到哪里,宣传思想工作就做到哪里的工作原则,选取10个全县广场舞活动示范点,建立沛县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讲堂,开展经常性、大规模宣讲。首批讲堂经由基层推荐、逐级审核、实地考察、研究审定等程序认定并命名,为全县上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提供了扎实的阵地基础和生动的辐射原点。开展双百最美巡讲。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从寻访最美人物到巡讲最美事迹。推出菜单式订单式宣讲,选取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家庭、最美沛县人代表等组建城乡双百最美巡讲团,走进广场舞活动场地,将硬政策融入软宣传,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开展各类见面会、报告会和座谈会300余场,受众2万余人。

推出沛县发布新媒体讲堂。引领、把握主流媒体从传统媒介平台向新媒体平台转型的形势、机遇,依托全县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号沛县发布,开办微互动——广场舞评选大赛专题,开设最具人气奖评选和舞出核心价值观子栏目,收获点赞29万票、评论贴3974条、总点击量313万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船过水留痕的宣传效果。开办十分钟微讲堂。根据广场舞接地气、聚人气的特点,组建36人的核心价值观文艺轻骑兵,分组深入城乡广场舞活动点,在群众舞蹈休息间隙开设十分钟微讲堂,将核心价值观蕴于文艺表达,谱写、编排《拔界桩》、《偶遇》等展现文明新风、社会发展的歌曲、评书、戏曲,以文化浸润人心,以文艺传播文明,获得了群众点赞,取得了良好效果。办活大风讲堂。拓展宣讲渠道,拓宽理论通道,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沛授课、鼓励活跃群众上台讲课等方式,面向全县干部群众开设大风讲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子课堂,将大风讲堂从党委中心组办到群众活动场,以理论宣讲全覆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风、民风良性互促,有利于党风民风好转。

(作者单位:沛县县委办公室)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