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文化资源是凸显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升该地区知名度、扩大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充分认识地情文化资源的价值
地情文化不仅包含先于人类存在的地理环境资源,而且包含着该地区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人文资源。用好地情文化资源,既有益于打造形成地域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将地情文化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地情文化是凝聚地区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地情文化存在于文字的记录、文本的保存、历史文化的现实遗迹中。它不仅是民族精神与价值典范的延续,更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人民自我认同、团结奋进的文化符号。地情文化资源作为该地区历史性形成的产物,是生活在该地区居民共同享有的自然环境或价值典范,无疑发挥着较好的“整合功效”。通过这些共有的自然资源与文化符号的宣传引导作用,有助于形成由“单个人”向“集体人”的回归,增强作为该地区人民的身份认同感。南京市鼓楼区充分发挥地情文化的功效,通过大力推动地情文化“进社区”、“进学校”等形式,不断扩大鼓楼人民对于本地区文化认同,以“鼓楼人”自我认同的方式、凝小溪聚江河的气势共同为鼓楼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地情文化是宣传地区形象的重要名片。地情文化的现实风貌是宣传一个地区形象最直接的“窗口”。一地区的社会知名度及其影响力,很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资源或者是文化符号的形式加以展现的,并且人们也更加倾向于运用文化符号进行记忆与体验。南京市鼓楼区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诸如石头城历史风光带、11公里滨江黄金海岸线等,这些“无声”的地情文化资源,经过系统化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已经逐渐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力,是扩大鼓楼区知名度,吸引高端人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最有力的“发声器”。
地情文化是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情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鼓楼区充分发掘利用本区内优秀的地情文化资源,其经济效应不断凸显,已经逐渐成为推动鼓楼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诸如,以鼓楼、清凉山、紫峰大厦高层观光、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旅游品牌”为依托,全年星级饭店、旅行社、景点总收入达58.62亿元,接待旅游者706万人次,成为助力鼓楼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力。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彰显了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要求。预计2016年,鼓楼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将超过7.5%,在绿色理念、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得到显著提升,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丰富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下功夫做好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情文化资源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但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中思想观念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仍存在重视不足、形式单一、努力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下足工夫,科学有效地展开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通过科学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本地区地情文化资源基本状况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总结。地情文化以感性直观形式存在着,不可能坐在办公室、通过拍脑袋或者苦思冥想就可以总结出来。尽管从书本学习——历史方志、典籍中可以获得一些资源,但归根结底,地情文化资源是作为地区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地存在着,需要走出书斋、走出办公室去感知、凝练与总结。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提出筹建区社区历史文化馆的构想,即选择在一个社区建造一个寓介绍历史文化、展示新旧变化、弘扬社会风尚于一体的社情资料馆。从初期的选址,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整个场馆的脚本写作及馆内设计,就是紧密结合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在大量收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后完成的。
积极主动地对民间现有的以非系统化、组织化形式存在的地情文化资源进行扶持、引导与总结。地情文化资源不是仅仅停留于典籍档案之中,而是鲜活地存在于现实之中,一些地情文化资源由于历史的限制以及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影响,处于零散化、个体化、非规范化发展态势之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地情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地介入到保护工作之中,通过对地情文化资源的扶持、引导,增强其生命力、扩大其影响力。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鼓楼区内有着为数众多的民国官府建筑、使馆、公馆及公共建筑,经典精美、珠玉满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它们曾经也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颐和路民国建筑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并策划出版了《民国建筑》一书。
做好地情文化资源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简单修志撰书就能够完成的纯粹文字性工作。它需要深入现实、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并善于改革,创新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诸如,以市场化为导向,革新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鼓励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同时,又要避免在地情资源开发中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人文价值底蕴的矮化与媚俗化倾向。
着力提高地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地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是纯粹的写写材料、编编书稿的纯粹文字工作,它本身构成了助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鼓楼区展览馆的建设是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规划,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也将成为集中化、系统化宣传鼓楼经济社会文化最好的场所。我们以参与鼓楼区展览馆建设为契机,紧密围绕“城区特色”、“地标性建筑”和“经济数据分析”三大板块工作要求,完成了对鼓楼区成立至区划调整前原鼓楼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这一重要地情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围绕“区域变迁”、“特色历史文化”,配合相关部门,提供了“历史文化”等地情文化部分的相关资料及大事记。其中,共收集图片2000余张,整理形成文字资料约12万字。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为了单纯的开发而开发,不是停留于书面的策划与建构,从最根本意义上而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鼓楼区地情文化资源的利用始终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价值导向性。如,为了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鼓楼历史文化、地情风俗,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我们与区文化局等部门从2013年11月起联合开展“话说鼓楼”幸福社区微讲堂系列活动,在13个街道文化站、13个试点社区图书活动室设立“悦读鼓楼”图书专柜,陈列原鼓楼、原下关、新鼓楼相关资料文献,集中反映鼓楼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物事迹等内容。同时邀请各领域专家名人深入街道、社区开设讲座,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各个方面,多方位满足社区群众精神需求。
坚持拓展路径、多元传播。在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新兴媒体对于传统地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造成了较大冲击,同时也提供了拓展地情文化资源利用的新空间。鼓楼区借助新型媒体的宣传效应与宣传优势,不断探索,拓展了宣传利用地情文化资源的新路径。如,依托区政府门户网站平台,以地情人文、地方志书、综合年鉴、地情编研、志鉴研究、特色场馆六大栏目建设“鼓楼方志”专题网站,以图文并茂方式及时更新相关地情文化资源信息,为更好地宣传区域地情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针对年轻群体,利用鼓楼微讯、部门微博等平台,多途径发布区情、区史,扩大地情文化的受众群,力争让更多的人知道鼓楼历史、熟悉鼓楼文化、了解鼓楼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编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