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有效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需要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更新传播理念、完善传播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大众的精神世界,变成大众的精神追求,从而凝聚共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积极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理念
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理论宣传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顺应新形势,适应新变化,积极探索新的传播理念。
细分受众群体,实现“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层次,其文化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表达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理论传播时,要细分受众群体,实现“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领导干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应以提升他们运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工作的前瞻性、创造力;针对普通党员,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应以帮助广大党员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重点,以提高其理论素养、统一全党思想为目的;针对普通群众,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应以关注民生、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现实问题作出解释。在各种受众群体中,青年代表着未来。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和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年。要根据青年的思想实际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他们科学认识和理性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转变传播理念,实现“单一传播”转向“多维传播”。传播理念是否丰富和正确,直接影响传播的成效。一是要树立传播者与受众群互动的传播理念。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关注焦点、不同的疑问,进而产生不同的反响。为此,要转变单向的传播理念,增加与受众群的互动,及时有效地为他们解疑释惑,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二是要树立理论宣传部门与其他部门相结合的理念。建立党委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传播格局。在党委的统筹领导下,以宣传部门为主,其他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传播主体上,要注重专业队伍与业余队伍相结合,树立“人人都是传播员、个个皆是传播主体”的理念。三是要树立理论宣讲与其他传播手段相融合的传播理念。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理论宣讲必不可少,除此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主旋律影视剧、文艺演出、公益广告等,使理论传播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不断改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方式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给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带来了良好的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根据新媒体开放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突出、交互性好等特点,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是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实效的路径选择。
将理论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让群众听懂明白。理论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需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书面话语与口头话语的关系。党的创新理论博大精深,呈现的是一系列严谨规范的书面语言。但广大民众习惯于用亲切、鲜活、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将书面话语转换成口头话语,更利于理论的广泛传播。二是要正确处理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关系。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政治话语也不乏由群众话语提炼加工而成。如习近平的“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老虎苍蝇一起打”“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等话语朴实、生动、形象,是典型的大众话语,普通群众一听就懂,既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涵的精神,又能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力量。三是正确处理主流话语与时尚话语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主流媒体宣传有一套严肃、规范的话语体系。当下,网络等新兴媒介为了满足自由、灵活的交流,不断呈现出时尚的话语。对此,既要挖掘新鲜话语的冲击力,又要加以规范和引导,在通俗化的同时避免庸俗化,在大众化的同时避免粗俗化。
用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群众真懂真信。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说教。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情,有针对性地解答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把理论讲近、讲实。党的创新理论能否被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取决于理论能否指导实践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时,要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要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把理论还原到现实生活中,让群众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比如,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医疗、就业、上学、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既要在理论上进行科学阐释,在实践中排忧解难,还要激励广大群众付诸实践、行动起来。同时,可用身边的凡人好事作为例证,使理论的传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更易感染人、激励人、说服人,真正做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
建立健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机制
建立健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机制,是增强理论传播持久力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理论传播工作机制。要加强省、市、县、乡各级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阵地建设,健全机构,落实编制,培训人员。各级党校、各地高校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要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南通市委宣传部从今年3月起,组织开展“理论传基层,认知零距离”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行动,创新举措之一便是通过命名一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推动全市理论宣传工作覆盖基层,走近群众,再上台阶。其中,海安县雅周镇顾昌明家庭文化室,近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其带动下,当地涌现出64个家庭文化室和镇家庭文化协会。启东“正能量加油站”共建成898个,全年辐射和服务人数超过30万,被誉为“群众家门口的宣传文化新阵地”。我们深信,随着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不断增多,落实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任务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南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亮点更加突出,传播成效日益显现,真正体现理论传播基地理论惠民、咨政育民、文化乐民的功能。
建立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动配合机制。既要进一步加大传统媒体理论传播的力度,又要重视对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电子媒介等的利用。新兴媒体既要及时转载传统媒体的重要理论报道,又要注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精心选择和创造性发挥,使两者形成互动,不断扩大理论传播的整体效果。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经常深入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有的放矢。要把党的创新理论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联,使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理性思维和自觉行动,不断增强理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系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