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领导干部“善读”之思
发布时间:2016-12-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韩同友    
 

谈及读书,周恩来自然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周恩来4岁就开始读书识字,9岁就经常到外祖父书房看书。《西游记》是他读的第一部小说,其中的神话故事激发了他追求正义、反抗压迫、崇敬忠良和憎恨奸臣的意识。后来,周恩来进入沈阳东关模范学院读小学,革命党人史地教员高戈吾指导他阅读《革命军》《中华民报》《国粹民报》《猛回头》《警世钟》和《东方杂志》等进步书刊。这些书籍更加激发了周恩来立志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意识,促使他将个人学习目的同国家民族前途联系在一起,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周恩来少时读书的这些感人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对正处于推动改革发展的当代共产党人来讲,关键之处就在于深刻领会周恩来读书故事所带来的启示,特别是“善读”所发挥的作用。

“善读”是一种素养

关于“善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以及其自述文艺心路中已然说得明白。他思想的活力、纯真的心性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过习近平总书记的俄罗斯主持人布里廖夫也说,从习近平眼中“看到了思想的光芒”。“思想的光芒”正是读书给人心灵带来的浸润,给思想带来的触动。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需要的就是这种心境的浸润,需要运用思想的力量来提升素养、优化形象。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阅读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空间,一些领导干部因势利导成为网络空间的阅读大军。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因为缺乏自主意识而随波逐流,陷入网络轻阅读的泥淖,忽略“读书”和“阅世”,误以为网络阅读能完全替代纸质阅读。殊不知,网上信息虽然快,但也不能完全革除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困境。特别是网络阅读并不像正规的纸质出版物经过比较严格的编辑“把关”,因而存在很多泡沫信息,很难发挥引导读者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作用。如果不善于阅读,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以至于最终成为毛泽东所言的一类人:“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一个学识渊博出口成章的领导必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是令人钦佩的。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里,领导干部的形象定位恰当与否,已然成为评价其“个人魅力”指数以及外交公关能力的重要内容,而这种定位的基础是学识和修养。比如,温家宝同志身为一个政治家,他的形象定位就是真诚,韩日之旅则是他以读书人为底色的定位获得成功的明证,令人叹为观止。他一到日本就吟了一首自己创作的俳句,赢得媒体一片赞赏声。这就是长期读书的厚积薄发和儒雅人格的魅力显现!因为读书而日益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领导干部才能在处理具体事务中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从容应对。

中华优秀传统典籍是必读书目

源于良好的师教和言传身教,年仅12岁的周恩来就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识,通过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树立了一生的志向。领导干部可以从周恩来的读书经历中找到启示。

英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所撰写的《周恩来传记》中认为,周恩来早年所读的书或许很广泛,但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明确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他很小就喜欢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在家乡淮阴,他进入外祖父的大藏书室,坚持广泛阅读历史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有时候为了看完一本书都顾不上吃饭。有一次,他看见书店里有一本司马迁的《史记》,便立即用下一顿的饭钱把它买下来,回到学生宿舍后就立即啃读。

儒家典籍中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了周恩来总理的人生观。这些深邃的思想激励着他积极投身革命,一辈子积极从事改造世界观的实践;同时,他受儒家俭以养德思想的影响,一生秉持勤谨治国、清廉为政的宗旨,举世罕见。1969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在接见日本前众议员横路孝弦时说:中年嘛——尽管不乏未老先衰者——为确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在他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达到中和状态,天地万物才有了自己的秩序和发展。儒家追求这种致中和的理想状态,认为做事要不偏不倚,做人要不狂不狷。周恩来一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品性正是对此的写照。

读书不妨巧用力

针对一些领导干部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党校建党80周年校庆大会上强调: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确实如此。没有时间并不是不能读书的正当理由。

其实,读书的时间管理是一个老生常谈问题,其本质还是强调读书求知要专心,反对“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但不可否认,这也确实存在个人智慧或者方法论的问题。对此,领导干部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不妨用“巧力”,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一些比较好懂的文学经典。文艺与政治虽然有隔行如隔山的“行间距”,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而且文学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政治观点和文化流派最活跃的领域,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具有重要的时代的表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自述其文学情缘的文章中提及过一个细节:一个文件发下来,作家会知道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意即通过对文学的关注,可以加深领导干部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多从文学作品中了解民声民情,通过认识和观察文艺思潮,把握社会思想动态。

其二,不妨用“巧力”,利用整块时间阅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以及有关领导科学的各种知识书籍,切实提高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它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领导干部集中较长一段时间进行脱产学习是有困难的,主要是靠自己挤时间学习。正因为如此,要拿出整块时间来精选精学。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作为领导干部,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到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作者系淮阴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