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苍穹上最美的姿态

发布时间:2016-12-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南石    

编者按:王南石,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伺服机构装配工、特级技师。1957年生于南京,1980年晨光技校毕业后进入晨光集团工作至今,199510月入党。30多年来坚守在航天伺服自动控制系统研制生产一线,先后主导或参与完成工艺技术攻关、产品装调技术研究等30多个项目,撰写技术论文10余篇,为国家航天产品的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江苏省中青年专家、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众多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71日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10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乘长征二号火箭以优美的姿态奔向太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完美对接。在看飞船发射的电视直播时,我们可听到指挥员报告程序转弯!这就是向大家报告火箭正按照我们设计的路线变向转弯——这条路线,在我眼中是苍穹上最美的弧线。而苍穹上最美的姿态,需要伺服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我从事的工作就是航天伺服自动控制系统的装配、调试。

听起来在航天战线工作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我们的科研工作充满了荆棘和挑战,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容不得半点闪失。航天产品的“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是我们航天人追求的目标。

要有微米级的手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航天产品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

航天产品装配精密度要求极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认真关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值的变化,特别是要掌握好装配时的手感。

比如,航天油泵是电液伺服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在温度、压力和实际使用工况的作用下,100多个微米级精度的零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对产品的性能与安全产生致命的影响,而一旦发生意外,损失数以千万计。为了解决油泵装配成功率不高和提升油泵工作的可靠性,我对油泵100多个零件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集中攻关。为了攻克其中一个关键点——轴密封组件,确保其在工作中、在全寿命周期中不出现一丝泄露,我从技术文件、装配工艺和实际操作几个方面入手,发现了保证轴密封组件性能的最终密码:就是在微米级精度的零件上找到不匹配的地方,采用精细研磨的方法进行完善。

精细研磨是手工研磨,要讲究手感,必须细致严谨,用力要均匀,要一蹴而就。因为我手工研磨的磨削量非常小,研磨的尺寸是以微米级计量,同事们都说我的手感达到“微米级”。我们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1毫米等于几微米呢?1毫米是等于1000个微米。我们做一个比较,一般人的头发丝直径细的是0.5毫米,粗一些的是0.75毫米左右,而零件平面度误差的技术要求是小于3微米,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劈成200份,也就是说在研磨工作中我的手能感觉到头发丝的1/200的细微差别。这听起来挺玄乎,但这是在数十年工作中无数次摸索、感受、分析、总结的结果,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工作中有些年轻人觉得,装配尺寸只要在允许范围内就可以了。但我认为,不能只求及格,要求一个最精细、最好的尺寸。在向青年技能工人传授技艺时,我也会告诉他们:“一点点不到位,产品就会发生质量问题,但凡涉及工作就得‘死磕到底’。”因为我们是航天工人,必须有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

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细分析、勤思考、敢担当、破难题”,这是我多年工作的心得。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班组长交给我一个任务,说:“你是技校毕业的,能不能研究一下油泵移动试验台的改造方案,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保障生产安全。”“行!”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我一口就答应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项技术改造是块“硬骨头”,过去有些试验要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工人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进入低温箱连续工作一两个小时。为了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我与技术员们反复研究,走了不少弯路,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完成了试验台的改造。现在,工人再也不用进入低温箱,只要通过远程控制就能完成试验工作,不会受冻,工作也安全了。

技术工人的价值在于哪怕身处生产线上极小的环节,也应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当然,创新不是异想天开,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在研制新产品的工作中,为了提高非金属密封件的表面质量,需要补充研磨,但现有的研磨膏不符合我们零件的材料特性。找不到生产厂家,相关书籍上也没有记载,这个问题影响了我们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经过反复思索,我大胆尝试采用猪油作为其中的一种成分,从菜市场买了猪板油在家熬制、反复过滤提纯、去除杂质。然后将磨料、猪油和其它特殊材料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在一起,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实践,终于研制成功了独家秘制的研磨膏,在生产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听起来,航天技术跟猪油完全不搭干,但是一项技术难题就这样解决了。所以我觉得,有人一提到“创新”就望而生畏,其实“创新”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一只苹果砸到头上。被苹果砸中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牛顿受到启发?你痴迷于一件事,整天想这件事,茶不思饭不想、睡不着,也许有一天一个偶然,豁然开朗,就诞生了一项发明创造,造就了一项生产工艺创新。我在工作中进行的多项技术革新和改进,如总结出避免变量油泵零流量压力振荡的装配调试方法,大幅度提高变量油泵动态性能的稳定性;参与研制“嵌入式油泵拆卸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型授权专利等,都是这样得来的。

要有技术工人也能有大作为信念

我从事的是技术装配调试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感技术工种的重要性,而我成长的经历充分证明我们技术工人也能大有作为。

1980年,我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晨光厂工作,开始是工艺员岗位,属于干部编制。后来领导跟我说,现在一些工人的技术较薄弱,为充实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希望你能带动他们提高生产技术。于是我转岗到生产一线,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大家都千方百计地进入干部编制,你倒好,从干部转到工人

我当时想,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应当服从组织安排。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努力了,一定能做出成绩,一定能干出名堂。做一个好的技术工人,一样能实现自我价值。

30多年来,我在晨光集团215所总装测试部研制生产一线,日复一日默默地精心装配、检测、调试。后来也有机会做技术管理工作,但都放弃了。我觉得,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当工人一样会有成就感,关键是要做有价值的工人

刚工作时,跟着师傅学,不懂就问;有时间就找书看,琢磨自己手上的活儿。我准备了宝贝——小本子,每当遇到技术问题,就记录在上面,然后查阅书籍资料,与设计工艺人员沟通,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年的工作心得和技术经验。我本人也从一个年轻工人成长为特级技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获得了很多荣誉,实现了人生价值。

为全面提升一线员工的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使一线员工从“简单操作型”向“专业技能型”转变,培养一批“一专多能型”工匠,2011年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和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我的名字成立了王南石首席技师工作站2015年被人社部授牌为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平台,我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心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同志,还编写了《装配钳工基础知识》、《液压系统基础知识》、《班组管理》、《生产管理》等专用教材,开展小课堂、微考试岗位练兵等培训方式,用心辅导生产一线青年员工和技术骨干。近年来,工作室有20多个集智攻关项目和技术创新成果解决了制约生产的瓶颈;先后培养出特级技师1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16名,并有多名员工被授予中国航天中青年接班人称号。

要有大国工匠的担当

今年3月,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感到这一决策的英明。

我们常说,一块手表,零部件都一样,瑞士技工组装的,质量就是高、就是不一样,其实这就是工匠“人技结合”的结果。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名扬世界,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需要“人技结合”的工匠,需要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我的理解是:“工匠精神”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做好品质最高的产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工匠精神表面上看是专业技能,其背后是奉献精神,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对于航天技能人员,工匠精神体现在坚持不懈地确保生产质量,不断完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开展材料创新,优化工艺流程。这其中需要沉下心、静下心、专下心,更要不惧困难、不嫌事小、不为名利。虽然从事的是普普通通的岗位,但只要我们的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所用,“小工匠”也能创造出国家价值,我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今年71日,我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和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优秀党员在一起畅谈交流。来自天津市的一名环卫工党员的一段话让我难忘,他说:党员就要牢记使命,尽职尽责,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首先要完善自我,爱岗敬业,在工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是的,我是一名工人党员。“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格言。从面对党旗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天起,我从未敢忘记自己对组织的铮铮誓言,从未敢忘记作为一名工人党员的职责和作用。数十年来,我每天早上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生产岗位,精心调试仪器设备,梳理当日的工作计划,使大家到岗后就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是一颗奉献于航天事业的心。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愿做一块砖、一枚钉,以“敬业、专注、严谨、卓越”的航天工匠之心,扎根在生产一线岗位。

我一直认为,我所从事的是一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一直觉得,当我们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的时候,我们自身的潜在力量就会充分激发出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就会充分展示出来。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一颗“螺丝钉”,只有每一颗“螺丝钉”擦亮了,拧紧了,产品质量才能上去。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品质心和求知心,发扬真正的工匠精神。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