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6-12-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孙霞云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始终抓住思想建党这个根本。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重心逐渐向基层倾斜,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项工作都需要基层来落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却越来越显现出信念不坚定、思维跟不上、方法老一套等不适应现象,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中,基层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根基软了”,信仰信念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软骨病”现象在基层很普遍。一些同志在口头上把“马克思主义”讲得震天响,背地里却早把理想信念抛到脑后,把信仰当儿戏,把理论当谈资;一些同志在党不言党、不信党,信鬼神、搞封建迷信。还有一些地方,贪腐成集体式塌方,反映出党组织涣散、纪律松弛,而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没有常态化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导致干部根基软了、底子薄了,稍有风吹草动就把持不住、信仰不牢。

二是“态度淡了”,重视程度成问题。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但反观基层,我们经常会看到,对待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许多领导干部往往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经济考核硬任务、思想建设有弹性,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叫“抓发展,越抓越进步;抓思想,越抓越迷糊”,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的不重视程度。许多地区的口号往往是“招商为王”、“项目先导”,却只字不提思想建设,觉得可有可无,年底检查了往往做做台账、补补资料就蒙混过关,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字面上、笔头上,却没有进大脑、进人心,进而直接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弱。

三是“班子弱了”,队伍建设成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政工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认为政工工作不如经济工作容易出成绩、见效快,产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错误思想。许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纷纷转岗,政工工作成了兼职工作,政工岗位成了“老、弱、病、残”的代名词。部分政工干部素质偏低,一些老同志连电脑都不会用,一些年轻同志没有思想工作阅历上来就搞政工,弄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一些干部开展工作怕得罪人,该管的不管,缺乏责任心,管理工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此外,基层对政工干部的培训工作做得也不够,缺乏相对应的经费投入。

四是“阵地没了”,载体构建成问题。近几年我们发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呈现出“两极化”:一方面,传统阵地正在逐渐萎缩,基层党校、党建室、党员活动室被占用严重,一间房有时为了应付检查能挂上十几块牌匾,既当党建室又当会议室,还当多少个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尽管之前从上到下对基层“一室多用”现象进行了整改,但存在着走过场、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基层办公用房就那么少,这家检查把那家牌子摘了,等那家检查来了再把这家牌子摘了,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新兴阵地没有及时抢占,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基层群众接受讯息渠道发生改变,以往基层常用的报纸、广播等传播形式已经严重滞后;同时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声器,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介上充斥着负面声音,许多错误思潮随着自媒体迅速传播,影响了思想、改变了人心,给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五是“办法老了”,创新不够成问题。创新是所有工作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如果方法行不通,将直接导致工作不见效。以往工作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说教,不分群体、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空谈理想信念,通过“大会”、“大课”、“大喇叭”等形式进行说教,不仅没有使基层群众产生共鸣,反而容易导致厌烦和对立心理,而今“不管思想通不通、先用喇叭轰一轰”现象在基层农村依然存在。此外,调查发现,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也不正常,“三下乡”、“三送”等文化惠民工程形式化现象严重,导致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贫乏,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有所蔓延,落后农村“黄灾”严重,逢红白喜事脱衣舞等黄色表演仍有市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寻找根源,特提出以下对策:

加强理论建设,提升信仰信念。科学理论是信仰信念的压舱石,信仰信念缺失究其根本还是没有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抓好思想理论建设,首要应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突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核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系统学习基础上,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其次,抓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普及,让一系列重大理论在基层赢得共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统一干群思想、拉近干群距离,化解基层矛盾。再次,抓好重点人群的理论教育,如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在成长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锻铸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思政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较低,源于未建立起强而有力的制度保证,所谓“人管人越管越烦人、制度管人越管越爽神”。应逐步把思想政治工作摆进基层党委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全力抓”的良好格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考评制度,防止工作中出现“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现象,不搞平均主义。倡导干部群众自主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积极性,让工作对象、受教育人群自发地融入到工作中来。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强化队伍,其核心在于用人。应选好领头羊,选优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阵地、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那些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道德品质优的干部充实到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来,在提拔晋升上予以倾斜,不再看年头给位置,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培育骨干力量,设置专职人员,同时着力培育一批接地气、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教育骨干,解决好人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使他们在经济上有甜头,从原来的不想干到争着干。完善培训机制,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定期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轮训,大力提升其业务水平。

加强阵地建设,提升基础作用。阵地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没了阵地,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应大力推动基层党校、党建室、活动室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严禁一室多用,必须专门使用,同时还要逐步配齐相对应的硬件设施,改善场所条件,实现远程教育村村通。逐步引导网络舆论,从上到下加强对网络监管,实施网络属地管理,使网络舆论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传播正能量的有力推手。对待自媒体要学会为我所用,通过“两微一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教育平台、活化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内容。

加强思维建设,提升创新意识。对待思想政治工作,思维的转变很重要,一些老眼光、老经验、老手段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应认真研究基层的发展现状,准确掌握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改变以往“大课堂”、“大会堂”的集中教育形式,变“大部队”为“小分队”,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家前屋后,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我教育。在语言体系上,注重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把“官话”变成“大白话”,让受教育对象听得懂、喜欢听。大力加强村风民约建设,倡导健康的文化娱乐,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

(作者单位:中共灌云县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