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省委宣传部机关“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专题培训班归来,收获的不仅是对井冈山精神的深入理解、对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的启示、对开展好“两学一做”的新感悟,更有对井冈山人传承红色基因做法经验的借鉴,对进一步推动理论走近基层、走近群众、取得实效的思考。
情境教学:打开参训学员的心扉
情境教学,就是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员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员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员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情境教学,是井冈山红色培训的总体设计。
在南昌往井冈山的车上,部机关党委张年春书记就带领大家一路唱红歌,开始营造起红色之旅的氛围。接下来,穿红军服、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烈士墓等地的现场教学,更是直接走进传承红色基因的情境中。教学点老师为我们讲述根据地军民齐心反经济封锁的故事,讲述红军战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带领我们追忆革命历史,重回艰苦岁月。《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教学开宗明义、提纲挈领,茨坪红色摇篮培训中心老师的总体讲解与现场教学点老师的专题讲解相互穿插补充、相得益彰。真实情境中的一件件实物,则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艰苦卓绝、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具体内涵,悄然叩开我们的心扉。大井毛泽东旧居前乌黑锃亮的“读书石”,毛泽东曾在那里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旧居中残墙上的累累弹痕,见证了井冈山斗争的惨烈;小井红军烈士墓旁的曾志墓只是一方简陋的石块,上面只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几个字;而大井旧居屋后那两棵常青树,其荣枯变迁与毛泽东、共和国的命运一样,有着一段不平凡而神奇的经历,令人啧啧称奇……这一个个具体的物件,连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复原的模拟场景、井冈山雕塑园中一尊尊以青铜、汉白玉、花岗石制成的革命先辈雕像,共同引领我们回望历史、理解先辈,体悟理想信念之于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信心,加强党性修养,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讲故事:激活先辈的丰富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宣传引导水平时明确指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故事能让道理生动,还能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也更容易赢得信任与支持。
讲故事,是井冈山红色培训的动情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牺牲4.8万人,有名有姓的就有15744人。数字是枯燥的,24字的井冈山精神也不容易记住,而在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中,老师们深情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有三个:一个是王尔琢的最后一封家书。“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誓不回家”。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烈士也有情,烈士也有爱,这情这爱是大写的情爱。二是送盐师长张子清。当年的井冈山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为匮乏,更不用说治疗伤病员所需的麻醉剂、消毒剂了。张子清负伤后,将用于伤口消毒的盐全部省下来给了战士,最终伤口严重感染,牺牲时年仅29岁。三是为革命做了一辈子“长工”的人。我党早期著名的革命家何长工,一次又一次领受任务,去寻找南昌起义部队、为朱毛井冈山会师打下了基础,去改造王佐绿林式农民武装、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贡献,去改造和迎接国民党起义部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巩固壮大竭尽全力。为了革命事业,他家里三十余口人惨死敌军手里……这是一个真正为革命做了一辈子“长工”的人。
这一个个故事,将“烈士”“牺牲”“奉献”这些高度概括的词语形象化、具体化,将枯燥的数字、凝练的精神还原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歌,感人至深。将来有一天,井冈山之行的许多细节我们可能会淡忘,而故事中的那些先辈形象,想来总是会栩栩如生吧?
革命后代访谈:沟通历史与现实
访谈,对听众来说,可以跟随主持人的提问,走进被访者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乐忧惧与心路历程;对被访者来说则是一种讲述,讲述自己经历的事件,分享得到的感悟。
访谈(面对面讲述),是井冈山红色培训的又一亮点。
这是我们此次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离开井冈山之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听主持人面对面访谈革命后代。跟随主持人张丽老师对曾志、袁文才、王佐后代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与启示。曾志,在井冈山战争年代,为了革命,将刚刚出生的儿子送给了别人;解放以后,找到了儿子却让他留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的守林员;去世前留下遗嘱,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井冈山的一棵小树下,给小树当肥料……在蔡军——曾志的曾孙,也是井冈山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巴司机——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共产党人曾志的公而无私以及她对井冈山的魂牵梦萦。袁文才、王佐的后人则讲述了袁、王绿林武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贡献、被错杀的历史经过及其家人后来的生活经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袁、王队伍是红军联系群众的纽带所在。他们的被错杀,致使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彻底丧失,后来,红军多次力图恢复,但没有任何收获,反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这恰恰说明了群众基础之于革命的重要性,对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情境教学、讲故事、后代讲先辈,是井冈山人利用红色资源,拓展红色培训模式,将历史事件、革命战争、红军生活情景融入课程的具体方式,也的确能让学员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从而达到了以史育人、以情感人的培训效果,受到参训学员好评。这样的培训模式,为我们开展理论宣讲、打通理论走进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创设独特的情境,能够激发起受众的兴趣和求知欲;善于讲故事,有利于吸引受众、打动受众;而让“百姓名嘴”、致富能手、道德模范走上讲坛讲述自己的经历,更能增强理论宣讲的说服力、感染力。
理论上是这样,实践中也如此。这两年,我们先后开展了“微言传大义、影像说价值”微视频大赛、“理论微故事”作品征集和“百姓名嘴风采展示”等活动,就是拓展宣讲主体、丰富宣讲载体、提高宣讲实效的具体尝试,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井冈山开展红色培训的做法经验为借鉴,在理论宣讲方面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