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袭来,中国的新选项

发布时间:2017-03-1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 清 砳 之    

  2016年,全球化进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被冠以“逆全球化元年”。从英国脱欧,到美国特朗普胜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一连串小概率事件成为现实,出乎国际社会的预料。

  “黑天鹅”乱舞的背后,反映出当前全球化动力从强转弱,进入阶段性调整期的现实。全球化的未来,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风向标”达沃斯年会上,针对当前全球化的困局,阐述了“中国态度”,提出了“中国方案”。 

“逆全球化”现新动向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而“逆全球化”则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大国内部对全球化的不满和行动。无论是脱欧的英国,还是高举“反TPP”大旗入主白宫的特朗普,都对国际贸易问题持强硬的保护主义立场,认为国内利益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中受损。 

  “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同时,作为全球化两大重要引擎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双双减速。世界贸易组织2016年9月27日发布的《贸易展望报告》将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增速下调至1.7%,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并连续五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2015年发达经济体的FDI流入量几乎增加一倍,达到9620亿美元,全球占比从2014年的41%增加到2015年的55%,资本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明显,其背后体现了欧美“再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此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是“逆全球化”的典型表现。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数量比2014年增长了50%,贸易限制措施数量是自由贸易措施的3倍。美国2015年采取了90项贸易保护措施,大约每4天就会出台一项贸易保护措施,是世界上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在投资领域也同样如此,中国企业屡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和阻挠,跨国并购多次遇阻。 

本轮“逆全球化”成因 

  第一,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和问题的替罪羊。欧美国家近些年遇到的不少问题,有些是其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有些是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全球化并没有因果关系。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消退,造成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对英国脱欧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难民问题。在一些人眼里,全球化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出现的根源,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也就随之高涨。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深刻地点出要“找准”问题的根源。国际金融危机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而导致难民问题的原因则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第二,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过去,发达国家总是认为自己是全球化的赢家,特别是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全球资源,实现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高福利国家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最受影响的当数就业,高福利、高保障意味着高税收,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高成本、低利润。于是,先是生产加工部门,最后整个企业转移到成本低廉、税收优惠的国家,进而导致本国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税收税基下降,国家税收收入减少,高福利制度的基石受到动摇。即使跨国公司未真正实现就业岗位的转移,也会以此来作为威胁,促使工会在工资谈判中做出让步。面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主动和非主动选择“去工业化”,直接造成了本国制造业萧条,失业的制造业工人成为本轮反对全球化的主要群体。 

  第三,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主导能力和意愿趋弱。一直以来,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发达国家内部也逐步对全球化产生疑虑。一方面,全球化追求要素效率和利润至上,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不良后果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毫无例外的高标准协定,例如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未必适合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而过度的主权让渡也与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产生不小的矛盾。 

“中国态度”提升全球信心 

  全球化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但反复和曲折不可避免。“逆全球化”只是一些国家在某个发展阶段寻求自我保护的手段。习近平主席此次在达沃斯给出了明确的中国态度:“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独善其身、以邻为壑,不仅影响世界增长,最终也会伤及自身。“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正确看待全球化螺旋式上升发展脉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共同担当、同舟共济,才能共促全球发展。 

  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可能有赢有输,利益有大有小,但输赢也会转换,利益也会变化。面对这柄“双刃剑”,中国也有过疑虑和质疑。但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勇敢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在汪洋大海中,呛过水、遇漩涡、迎风浪,才能真正学会游泳,取得真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事实证明,中国能够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治理。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才能找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 

  全球化促进世界的包容发展。当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极大地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失业率和贫困率。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不仅在自身减贫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更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为35.9%,2016年为44.1%,存量为10978.6亿美元。世界应正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失衡的问题,推动世界经济结构改革,“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全球化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关键在创新。“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当前,人才、技术、知识产权、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国家和企业的创新体系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通过集聚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更多释放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促使形成全球化的研发和创新网络,有望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在这过程中,发达国家需要保障创新要素自由流通的全球化机制,让其“创新”大脑“常新”;同时,建立和完善公平包容和协同联动的全球化机制,发展中国家才有望合作共赢、平衡普惠。 

“中国方案”勇于担当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第三大服务贸易大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大国,需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勇担支持者和引领者之责,实施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提“一带一路”倡议。其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了构建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的“中国智慧”。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协议,一系列重大项目在“一带一路”落地开花,带动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过去单纯围绕商品与服务签署国际贸易与投资协定的模式,而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深化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形成高水平的全球化格局。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柱,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投行,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它既是对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也是新形势下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主动融入和参与构建国际金融体系,完善国际金融秩序的建设性举动,更是引领全球化金融格局的新模式。发展中国家在亚投行中占多数且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银行。亚投行通过支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亚投行开业一年来,为巴基斯坦等7个亚洲国家的9个项目提供了17.3亿美元贷款,带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125亿美元。今后,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分享全球化的成果。 

  中国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多边或双边外交场合,致力于推进全球化进程。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发挥主场优势,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并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在G20贸易部长会议上,我国还提出了“促进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的倡议,促进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未来,中国还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服务便利化,积极参与制定开放平等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构建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和更为完善的全球治理体系,缩小国际贫富差距,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