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晚,大型多媒体舞剧《春江花月夜·赛珍珠》应邀作为江苏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式剧目压轴演出。这台镇江出品的舞剧,呈现了中国元素的盛宴,不仅在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也曾走上世界舞台,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这部舞剧以赛珍珠的故事为蓝本,剧名借用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象征性意境,对赛珍珠这位上个世纪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进行了较为完美的演绎,在浓缩的舞台上重现了赛珍珠精彩而传奇的一生。
展示东方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赛珍珠的身上贴着“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女性作家、奥斯卡奖等等标签。在此之前,也曾经有过许多作家描绘中国的小说或者游记引起西方对中国研究热潮。元朝时,马可·波罗以他在中国的游历足迹为线索,描绘了当时封建帝国的繁华盛世。赛珍珠虽然不是第一位写中国的西方作家,却是西方作家中第一个以自己亲身生活经历为素材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作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在上个世纪初期,出生在美国的赛珍珠,跟随担任传教士的父亲来到中国,经历了乱世中的种种颠沛流离,经历了人生中的坎坷起伏,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入的认识,对中国人生命哲学有了一定的理解。此后若干年,她致力于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起了文化沟通的桥梁。
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史诗般的形式展示了中国近代农村的生活,在世界文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10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小说《大地》。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奖。
《大地》分为三部曲,分别是《大地》(1930年)、《儿子们》(1932年)、《分家》(1935年),通过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为走出贫困不断创业致富的经历,讲述了在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平凡人物不屈奋斗的故事,呈现了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命运,展示了激烈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顽强求生存的中国精神。她用充满对中国大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在田埂乡间奋斗的男男女女,从他们受尽生活煎熬和命运无情折磨的经历中挖掘出潜藏在各自身上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命力量。这部小说为读者展开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幅画卷。那时,天灾频繁,人祸不断,农村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生活流离失所,王龙、阿兰等人没有更高的要求,而是扎根土地,以发家致富为自己的最高人生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俭持家,顺天安命。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农民安土乐命、生生不息的生存方式的认同,对中国广大农村平凡人生命中强悍的生存意志的理解,也包含了对农民在生活欲望得不到满足和生活理想破灭后依然不屈奋斗的生命哲学的尊重。
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
在中国保守的大门被西方侵略者的洋枪洋炮强行打开的时候,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得不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震荡。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由于认知上的盲区引起的文化休克并不罕见,由于未知世界带来陌生感引起的文明冲突也时有发生。赛珍珠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秉持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保持着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警醒和反思,规避了西方人写东方的常规视角,探索出一条讲述中国故事的独特路径。
全球化已经是必然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越发呈加速度前行。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许可以从赛珍珠讲述故事的方式中找到借鉴之处。
虽然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中,记叙了上个世纪初乡土中国的风情和民俗,如婚、丧、嫁、娶风俗等,描写了女人裹小脚的细节,真实展示杀女婴、人口买卖、赌博、吸鸦片等恶习,但在这些表象之下,她客观地描绘了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军阀、知识分子的命运,表现他们在面对灾难和痛苦下追求生存的勇气。
王龙是一个区别于之前其他西方作家妖魔化中国的书中描绘的农民形象。他是一位底层农民,既平凡又认命,他和妻子阿兰通过坚强、节俭和抗争,从大旱之年的饥饿中走出困境,在一贫如洗的起点上积攒财富,完成了家族迅速致富的梦想。
在之后的故事中,他的小儿子王虎在乱世中策划谋反,抢夺地盘,见风使舵,投靠北方大军阀,成为掌控半个省域的地方军阀。他通过前人积攒的土地财富换取权力,跻身上流社会,完成了家族的阶层飞跃的使命。
王龙的孙子王源厌倦军旅生活,被逼逃婚,投奔城市,接受西方文化影响,试图用科技来改造中国农村,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仍然是现实。王源参加革命、恋爱、逃婚、留洋、归来,生存在中西方文化夹缝中的他并没有完成振兴家族的使命,却念念不忘振兴中华的梦想。
祖孙三代的故事具有复杂性,也最具有代表性。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赛珍珠以平等的态度观察中国近代社会,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寄托在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上,将自己对勤俭持家、阶层飞跃、农业救国等理念的认同放进书中,力求找出在狂飙突进、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应对方案。
推动多元多样的文化交流
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她的方式与之前的人大相径庭,主要在于她的文化观念的超越。这是由她多元文化的背景、开阔的视野决定的。
赛珍珠之所以对东方文化持有尊重甚至赞赏的态度,是因为她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高度认同,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尊重东方文化。她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的国家,作为文化发源地,只有印度可以与之媲美。这种对待异质文化的尺度其实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容易陷入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窠臼,然而赛珍珠从不做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话题纠缠,而是倡导东西方文化和谐相处。这种态度在当时很容易引人诟病,这也许是后来她长期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她从小便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使其超越了个人和国别的立场,以一种超历史的伦理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认为素朴的、原始的人际和谐是人与人相处的最佳方式,追求道德人格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深深吸引了她,传统田园诗画般的生活让她向往,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尊重,宽厚待人,忠孝传家,这也是她认同的人际相处模式,发家致富也成为她笔下充满真实的农民个人欲望诉求,东方人深刻温暖的人性也是她小说文本中展示的重点。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超越了以往中国女性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残暴放荡或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大地》中的阿兰以顺从、坚忍、勇敢的传统妇女形象刷新了西方读者对中国女性的认识。阿兰幼年被父母卖作丫鬟,又被佃户王龙买回家做妻子。她以沉默、勤恳、能生会养的特质得到了王家人的肯定,发家致富后,遭到丈夫嫖娼纳妾的背叛,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但阿兰的机智和勇敢化解了家庭的每一次危机,通过自己在有钱人家当丫鬟积累的经验,找到了地主藏珠宝的地方,让王龙有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东风·西风》中描写的跨国婚姻,《龙子》里梅子小姐都远远超越了以往女性的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世界女性形象,也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女性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个性化的性格特色魅力风采。
赛珍珠在写作之余,积极投身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她第一个将《水浒传》翻译介绍到西方国家。1933年出版的英文版《水浒传》甫一面世便跃居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她还将林语堂和老舍等一批中国作家推向西方世界。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便是在她的力推下成为全美畅销书。老舍的《骆驼祥子》也是在她的推动下成为畅销书,老舍成为当时作品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中国作家。她主持的《亚洲》杂志,刊登了鲁迅、郭沫若、萧红等人的作品,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也是在《亚洲》上首次发表后结集成书的。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贡献的确称得上“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