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心路:“鱼水关系”促致富

讲述人:钟佰均
发布时间:2017-03-1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编者按:钟佰均,1969年12月出生,江苏赣榆人,中共党员,赣榆县柘汪镇西棘荡村党委书记。自1998年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他带领西棘荡村民通过回收废旧渔网进行塑料颗粒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把一个落后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工业经济强村和省文明村。其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团中央农村致富带头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首位“江苏最美人物”、江苏省首届优秀党支部书记等众多荣誉称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村民富不富,关键靠干部。一名称职的村干部,他最大的职责,是带领群众致富。因此,从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思索,如何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19年来,我一直坚持做事情要上对得起党和政府,下对得起村民百姓,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撸起袖子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富民怎么抓:首先要有产业

  一个地方,老百姓富裕了,村集体有钱了,社会也就容易和谐了。但是这个富民怎么去抓?我认为一定要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要发展的产业。不管是工业、农业、服务业,必须抓住一个产业来引导老百姓创业,从思想上让老百姓富起来。单靠政府扶持这个外因,单靠上边给钱给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西棘荡村从2000年就提出来“工业强村、产业富民、全民创业”的发展思路。我们的主导产业,就是通过回收废旧渔网,进行尼龙颗粒加工,并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南到海南北到辽宁,全国80%~90%的废旧渔网,都被回收到我们这边来加工。这样,我们整个村的劳动力就全部利用起来了,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一些村庄的村民,共有几百人就业。 

  只要有渔业生产,就有废旧渔网;只要有废旧渔网,就需要将它们收集起来循环利用。我们的产业就是要解决全国沿海废旧渔网抛弃、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当然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层面,也需要在原来的尼龙颗粒加工基础上巩固、发展、提高。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循环经济产业,也就是要发展绿色、环保、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在加工环节,尤其要注重废水、废料、废气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循环产业经济园就能建成了。废水处理方面,我们早已建了连云港市首家村级污水处理厂;废料处理方面,我们有专门的垃圾箱,有专门的地方处理;对于废气,我们正在依托有资质的专业研究院进行研究,并计划每个加工户都要安装一台4万元左右的高效空气净化器。 

  为了产业更好的发展,我们现在对全村140家颗粒加工厂实施“三个一批”,即关掉一批、转产一批、保留一批。将设备落后的、加工能力小的彻底关掉;对产业规模比较大的,有一定增盈能力的进行保留;同时要有一批加工厂从原材料的提供转型到产品的制造,现在已经有一二十户开始转产。下一步我们还要打造研发团队,争取最大限度地让我们这个产业走得更远。 

产业怎么做:教老百姓学会创业

  1998年,我从县养殖公司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西棘荡,生产任务完不成、公粮交不上、水利任务无人干、社会治安不好,村集体负债17万元;老百姓也是一穷二白,外面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本村姑娘一心往外飞。 

  村集体的钱从哪来?老百姓如何致富?没有好办法。听说邻居山东沂源县的水果全国有名,我带着村民去考察,觉得可以干,就种植美国红提葡萄等,还雇了个技术员。但因为我们这儿离海近,海风有盐度,把红提葡萄的叶子给吹坏了,结果失败了。后来就想,我们村里农闲的时候有收废旧渔网的,卖到哪里呢?然后打听到浙江余姚有企业利用旧渔网发展尼龙颗粒加工的。我就坐着村民运输渔网的大货车去那边,和当地老板谈,看能不能把这个产业弄到我们这边来。第一次老板说那么远我不会去的。第二次我跟他算账,说你到我那边电费省钱、运费省钱、劳动力也省钱,老板答应来看看。但来了以后,他觉得我们这儿太闭塞、土路不方便,没看好。后来我又第三次去,跟他说我们给你提供厂房,场地给你建好,水泥路给你铺好,变压器给你装好,你只要带着设备来就行了。终于,2000年他来了,一年赚了40多万元。 

  引来浙江老板,主要是为了让村民学习如何致富。但让老百姓创业,实在是太难了。首先是思想的问题。老百姓本身没多少钱,对手里的那点钱非常珍惜,害怕亏本不敢冒险。怎么引导他们解放思想?这就要靠我们村干部带头做,老百姓看到这个事确实能赚钱,慢慢就会跟着做了。第二个是资金的问题。农民资金非常有限,家里可能有个三万两万,根本不够创业。我们就协调信用社,帮他们贷款。贷款要担保,我就成了“担保书记”,全村所有贷款户的担保人都是我,每年担保贷款超过300万元。第三个是市场的问题。老百姓思想转变了,积极性也上来了,从3家到5家、10家、30家、100家逐步发展……但随着村里加工尼龙颗粒企业的增多,不诚信、无序竞争、产品质量下滑等问题又来了。比如2002年,一户颗粒生产户以次充好,河北邢台老板打来电话,我查清后给人家上门赔钱赔不是才把问题解决。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市场不规范怎么行?随即,我们就成立了村级公司和行业协会,为全村企业提供原料、资金、信息、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全村的尼龙颗粒加工业走上规范、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 

  今天的西棘荡,已从当初那个“遍地土坯房、穷得叮当响”的荒僻小村庄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将近2万元。我一直觉得,西棘荡村发展到今天,不是说我们有多好、得了多少荣誉,最重要的是通过19年的潜移默化,让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敢向市场要钱,敢创业、敢靠遵纪守法经营致富。这是西棘荡村最大的发展动力,也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为民怎么干:做好服务解难题

  一个村的发展,与这个村的党组织是否坚强、战斗力能不能发挥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键是要服务好老百姓。西棘荡村党组织工作就是以“富民、为民、安民”为宗旨。 

  我很早就提出来村干部一定要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服务老百姓。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要你管的了。那干什么?去服务。在哪里服务?老百姓致富上、生产生活上都要服务。最后让老百姓感觉到你有用,他才信任你、尊重你,也才能“亲”你。 

  我上任前,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几乎已经瘫痪,老百姓有事情都到书记、会计家里去。我上任后,就提出村干部一定要到村里办公,并带头执行。然后在镇党委的支持帮助下,研究制定了村干部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村里大小事情主动征求党员群众意见,主动向群众公开。我跟大家讲,以前村里干什么事,村民不知道,村民想什么,村干部、党员也没数;今后要让党员知道村党支部要怎么干,也要让村民知道村委干了什么,要把涣散的人心重新凝聚起来。 

  过去西棘荡村风不好,谁拳头大,谁能打架,谁最横,谁就是老大。当时有个顺口溜叫“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好人得不到正义和支持,坏人也没人敢说他坏。没有公平正义,怎么和谐发展?扬正气、顺民心,成为我上任后的第一件重要工作。针对村里的乱象,我首先废止了几个民怨沸腾的承包合同,然后建立各种村规民约和经济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清理各种利益关系,因此得罪了一些人,还挨了一顿打。但这反而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治理好这个村的决心。 

  为解决村里的治安混乱状况,我协调派出所,在村里成立了边界治安联防站,通过联防联治,打架斗殴现象明显减少,全村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村风民风也有了很大改善。如今村里的风气已非常好,多少年来没有一起信访事件、社会治安案件,成为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民主管理示范村。 

  村庄道路也是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西棘荡曾被称为“胳肢窝”,祖祖辈辈窝在这个角落里,走不出去。1998年底,村里一户人家娶媳妇,新娘是山东的。当时没有路,车子进不来,嫁妆只能从庄头抬到家里。新娘家一个送亲的说,怎么嫁到这个村里了,连条路都没有!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要想富,先修路。1999年,我们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开通了三横三纵六条街道。后来又修建了绣针河大桥,打通到山东的一条通道,实现了几代村民走出去的心愿。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有一段时间主要就做三件事情:跑市场、跑信用社、跑供电公司,千方百计为老百姓争取信息、资金、电力资源。原有的学校是危校,好老师不愿意来,我们多方协调,筹集了100万元资金,新建了一所小学校……一件件事情做下来,一个个难题解决掉,老百姓就觉得你真是为他服务的,就认可你、亲近你了,村干部的威信也树起来了。 

  村干部和老百姓之间是“鱼水关系”,互相离不开的。老百姓脱离了你,他致富的渠道就受影响;你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脱离了老百姓,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村干部。原来我常说“以党心换民心”,对一个村来说,党支部其实就代表了“党”。我们的事情做好了,老百姓说我们好也就是说共产党好。 

  当然,村干部不仅要带领大家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富。脑袋不是一句话就富起来的,要通过一系列的载体,和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来推动、来感化。 

  西棘荡村刚刚召开了两个大会。一个是党员大会,表彰了三个群体:优秀共产党员、“两学一做”的先进个人、低收入户帮扶的先进个人。一个是道德讲堂精神文明表彰大会,评选出最美村民、好媳妇和好婆婆等。我们就想通过这样的载体和活动,潜移默化地让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得到增强。包括乡村大舞台,创建时就定位三个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阵地、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个场所。此外,粒动青创空间、村民活动中心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让老百姓“富脑袋”。 

整理:张宁 孙秋香)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