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本以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通俗读物曾经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大众哲学》。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通过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价值。
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宣讲发挥的作用和《大众哲学》是相同的,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理论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人们聆听思想的声音,正确看待和评判社会现象,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首先,理论宣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就已然展开。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包含了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众化并掌握群众的深刻思想及丰富内涵。但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一词联系起来作为专有名词,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这一解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用大众化语言来通俗化解读,使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变成通俗、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二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即通过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出版、文艺工作、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向人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使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理论宣讲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通俗化和普及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理论宣讲,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全社会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即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大化。
其次,理论宣讲也是统一社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日益增强,加上西方五花八门的思潮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渗透进来,使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在诸多社会思潮中,既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流思潮,也存在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激进主义、新保守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主流思潮。从其性质来看,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一致的进步思潮,也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背离的落后思潮或错误思潮;从其思想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潮、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从其思想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等;从其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来看,又可以划分为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等等。
面对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区分什么是科学的理论、什么是错误的认识,什么是崇高的理想、什么是狭隘的追求,什么是健康的学问、什么是腐朽的观念,什么是先进的文化、什么是落后的知识,有效发挥澄清是非、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坚定信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广大干部群众对于深层次、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理论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应地对理论宣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作为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理论宣讲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由各个层次的宣讲人员直接面对广大干部群众宣传讲解党的创新理论。它直接面向广大受众,传播快、声势大、互动强、影响广,对于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宣讲者可以针对当时社会思潮动向,及时把握受众的关注点、聚焦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探讨、答疑,层层剥茧、丝丝入扣地对这些思潮进行深入解剖,揭穿“美丽谎言”,避免“话语陷阱”,让党的“好声音”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较量和交锋中不断传扬光大。
最后,理论宣讲还是满足群众较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渠道。精神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直接关系到人民幸福。人的幸福感的获取和满足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层次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落后与贫乏,必定会使人们感到精神涣散、思想迷茫、力量匮乏。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富足,则可以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人的幸福度。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的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之后,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就愈加凸显出来,一些人找不到精神寄托,思想困惑、精神焦虑者有所增多,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振人的精神状态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近几年来,“文化民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进入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说精神文化也是民生,就是要强调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用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疏导人、引领人、提升人。
理论宣讲,用群众的语言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把以往只有“少数人”才关心的理论问题化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人们理性思考的能力,引导人们在独立思考中品味科学理论的理性之美、信仰之美、创造之美、实践之美,既满足了人们富足以后追求精神生活丰富的愿望,又在这一过程中有力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责任编辑:曹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