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观点

发布时间:2017-03-1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瑞环    

  编者按:李瑞环认为,当官就是“服务”,即为群众服务,因为“只有通过听意见、办实事,取得群众信任和取得发言权后,再去作宣传,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同时,李瑞环的讲话,语言精炼,朴实无华,且富有新意,尤其善于把深奥的道理,用老百姓的话说出来,对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具有许多借鉴和启示意义。现摘编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关于“坚持群众观点”的部分内容,与读者共享。


  要依靠群众,首先就要联系群众。怎样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呢?我归纳了四句话:一叫走下去,二叫听意见,三叫办实事,四叫作宣传。 

  所谓走下去,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工厂、农村、学校、商店、街道去,认真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改变那种在机关里坐而论道的作风。要迈开双脚走出去,走下去。 

  所谓听意见,首先就是下去倾听群众的意见,要真心实意地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应该承认,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仍然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还有不少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好,毛主席讲过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我过去在天津讲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最可敬,是指他们是历史的主人,历史上一切大的进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功劳;最可爱,是说群众干的事很多,而且通情达理,要求不高;最可怜,是说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艰苦的,我们的决策出现错误,最终还是群众吃苦头;最可畏,是说真正把群众惹急了,无论什么人也得倒台。所以,下去必须老老实实地倾听群众的意见。 

  所谓办实事,就是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是讲学雷锋吗?雷锋的最大优点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们常常讲领导威信的重要性,而领导威信从哪里来?只有靠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才能逐步树立起威信来。想群众为你作劲,你就得给群众办事。这也是一种交换吧。1942年,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只知道向人民要东西,这只是做了一个方面的工作,而且还不是第一个方面的工作。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只有做了给人民以东西这一方面的工作,并确实产生了成效之后,我们才能去做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懂得并且实行了这样两方面工作的配合时,我们方能算得上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我们必须下功夫改变只说空话、不办实事的作风,消除群众对某些干部的反感,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办一些使群众满意高兴的事。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的一副对联中有这样一句话:“言之必可行。”林则徐尚且知道不能说空话,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 

  所谓作宣传,就是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澄清群众的模糊认识。为什么把“作宣传”放在第四呢?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听意见、办实事,取得群众信任和取得发言权后,再去作宣传,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摘自1990年2月9日听取福建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我们讲的政治优势包括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根本的一条是党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千百万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创造和发现,虽然都带有个人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物,是群众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终极力量。历史上任何一个能够站在时代潮流前头而有所作为的阶级、政党及其领袖人物,都只不过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意愿,争取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借助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的程度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历代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前和取得政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之所以生气勃勃,就在于他们知道“为政之要在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能够在客观上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一定要求。但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剥削阶级不可能真正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必然走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的兴衰,不管统治阶级自觉或不自觉,谁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谁就能赢得人民群众;有了人民群众就有了优势,可以说人民群众就是优势。 

  我们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自觉地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并以此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过程及其归宿。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党的路线和纲领的正确,党的英勇牺牲和斗争精神,使党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中国人民把中国共产党当作自己利益的最忠实代表,使党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我们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不断获得人民信任、拥护和支持的历史。在解放战争中,两种命运的决战实质上就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共产党民心所向,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建国40年来,我们党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历史的经验表明,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的最显著特点和最大的优势。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就兴旺;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一条,就走弯路、受挫折。我们党的一切胜利都是人民的胜利,我们的政治优势就是人民的优势。 

  所有政治优势的发挥,都同群众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说党的领导是优势,就在于它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在于这个制度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使亿万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优势,就在于这个理论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我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基点,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并依靠群众来进行,才能发挥其宣传和动员群众的作用。“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也只有为群众所认识、所接受,才能成为动员群众的精神力量和共同行动的基础。总之,发挥政治优势必须抓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个根本。这与我们提出的“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摘自1989年3月6日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届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对于取得的成绩,必须充分肯定,否则就不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必须正视,否则就不能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改进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做好群众工作已成为顺利推进各项事业的关键环节。 

  所谓领导,是相对群众而言的。“领”就是带领群众,“导”就是引导群众;离开群众,就无所谓领导。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群众工作,或是做群众工作,或是为群众做工作。因此,会做群众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有力的宣传、组织工作,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能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使群众活跃起来、积极起来,并把群众科学地组织起来,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对领导素质的综合考验。如何透彻地了解群众的心理、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情绪,保证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如何使我们所办的事情、所提的主张符合群众的要求、能让群众受益,真正成为通常所说的“为民之举”;如何在群众动员起来之后,做到谋划有方、指挥得当,既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又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下大功夫,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实践、总结、积累。 

  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利益的调整。许多事情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不能发展,而改革又有许多困难。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但改革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同时同等受益,如何使不受益的人没有意见,如何使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众尽量减少并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要摆正位置,明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端正态度,平等待人、诚恳待人、以礼待人,绝不能居高临下、敷衍应付、麻木不仁。最为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己不正,焉能正人。”自己满脸脏东西,怎能号召人家讲卫生?这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做群众工作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摘自2000年3月6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会议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曹巧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