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切实增强生态福祉

发布时间:2017-03-1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焦高星    

  聚焦富民,必须坚持把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福祉。无论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还是新近召开的省“两会”,都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补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的重要任务加以部署。目前,全省上下从思想深处真正警醒,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特别是全力推进环境整治的“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简称“263”行动),更是拿出硬措施,一项一项组织推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尽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从而补上生态环境这个江苏发展中的最大短板。

  推动结构绿色调整。江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型”能源结构、“重化型”产业结构。燃煤产生的PM2.5已成为影响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迫切需要减少煤炭消费总量,调整能源结构。化工企业的落后产能已成为我省污染物排放和环境风险隐患的主要来源之一,必须在结构调整上“动筋骨”,让环境保护实现“脱胎换骨”。严格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绿色化改造。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大力度的绿色调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带动环境质量改善。 

  加大治污减排力度。省委书记李强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铁腕治理,综合施策,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实际成效,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就要以最有力的行动和举措,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取信于民。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让群众享有更多的蓝天。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整治,让水更清澈、更安全。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当前环境污染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按照集中发力、狠抓源头、精准治污、保护优先、从紧从严、创新引领的要求,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 

  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在守住生态红线的基础上,集中打造“一圈、一带、一网、两区”生态格局,即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生态保护引领区和生态保护特区,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逐年提升。选择一批生态本底较好、保护意义突出的县市,开展“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有大格局、大视野,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框架中,统筹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从而提升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环保督查执法。树立“全面从严”的环境监管执法理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严厉惩处背后的利益获得者和姑息纵容者,决不允许把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认真执行新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完善地方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有效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严密监督和严格法治确保如期实现硬性目标,推动环境守法成为常态。建立环境保护督察机制,把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完善环境司法联动机制,重拳打击环境犯罪分子。在环境保护上,做到每一个人都是责任者、没有局外人。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事做起,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守护良好生态和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