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江苏未来五年发展确立的总纲领、总目标和总任务。其中,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支撑所在。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富民”。“富民”,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是最能让老百姓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的字眼,是新时期江苏发展的鲜明导向。聚焦富民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这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必须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以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为主要抓手,激发各方合力,充实“三个口袋”,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围绕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2017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打响了“聚焦富民”的主攻仗,提出了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代会精神,认认真真找短板、扎扎实实补短板。聚焦居民增收难这个短板,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这是持续提高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致富百姓最直接最具体的要求。
“富民”主攻仗的首要任务是增加收入、致富百姓。老百姓的口袋里有钱,就是实实在在的“富民”,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在“富民”上找准了方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江苏老百姓的腰包就一定会鼓起来。当下,围绕“富民”的一系列要求,必须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工作的难点突破和整体推进,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江苏发展的高度和温度。毫无疑问,“富民”这项系统工程中,增加居民收入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现在我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有些地方老百姓收入还不高,尤其是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民收入还比较低,即使在苏南地区,富民也有很强的诉求。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党代会报告中讲的“三个口袋”,第一个就是老百姓的口袋,这个口袋真正鼓起来了,聚焦富民才落到了实处,小康才有说服力。
增加居民收入、致富百姓必须凝聚合力,突出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
一是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在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必须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这是新时期的新目标。必须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一要强化保障,托住底线,着力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政策、项目和工程都要最大限度地向重点片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倾斜。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继续深化省级机关部门、省属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区“五方挂钩”帮扶机制,推动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确保到2020年,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二是以就业和创业作为增收富民的主要抓手。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好生活,才能使家庭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要千方百计稳定扩大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过剩产能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金融、贸易、产业及税收优惠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多高端就业岗位,着力拓展就业新空间。同时要把创业作为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富民增收要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一要多元化培养创业主体,重点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大学生、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创业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基地运营经费、场地租金等补贴政策。加大金融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将创业担保贷款对象范围扩大,期限延长。三要加快建设以“互联网+”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为一体的全新创业载体。
三是通过“三个集中”、“三只手”同向发力使“三个口袋”更加充实。全省上下必须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才能在富民成果上求大突破、见大成效。集中力量,必须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民幸福生活。政府、市场和群众是推动发展的三个主体,三者要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布局中,在富民增收的进程中必须激发、调动和统筹好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做到同心、同向、同力。增加居民收入,致富百姓是聚焦富民的首要重点任务,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优先的地位加以考虑和保障。只有居民收入这个口袋饱满了,群众的获得感才会真正增强。企业的利润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尤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没有了企业利润,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就业机会就会相对减少,居民增收就可能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政府的收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准,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口袋的充实是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
四是持续增加四类居民收入。2015年,我省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分别占到58.2%、18.1%、15.1%和8.6%。促进居民增收需要稳步提高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快提升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
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必须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应形成以一线职工为重点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缩小一线职工工资与经营管理者收入差距。同时围绕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群体,分群体实施差别化收入激励政策。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关键在于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一是合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以每年不低于8%的增幅进行调整。二是逐步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本,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提升经营性收入需重点挖掘现代农业的增收潜力。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提升主导产业,扩大特色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和抓手,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创意农业等富民产业。提升财产性收入关键在于拓展增收渠道。支持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变,着力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居民提高租金收入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创新发展产权市场,大力开拓保险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获得相应投资收益。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