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康路上: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发布时间:2017-03-1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金世斌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任务、总目标、总纲领,为江苏未来五年发展绘制了蓝图、明确了路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省党代会针对江苏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着重强调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确保全省人民在奔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扶贫开发是落实“两聚一高”最艰巨的任务

  摆脱贫困、改善民生、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里,矢志不渝地把扶贫事业推向深入。归纳起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初,连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温饱,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二是2008年起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三是2012年起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着力解决帮扶对象收入水平低、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增强社会保障兜底功能。到2015年底,全省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 

  绝对贫困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对照全面小康和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聚焦富民的最突出“短板”。首先,按照江苏新一轮扶贫开发标准,全省农村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有277万人,其中94%在苏北;821个经济薄弱村,771个在苏北。在这些地区,农村低收入家庭脱贫基础尚不牢固,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还不强,相当部分低收入家庭“支出性”贫困矛盾较为突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保障兜底的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消除,部分人群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其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质量高、标准高,发展水平更高;也包括覆盖人口区域要全面,覆盖的领域也要全面。摆脱绝对贫困的低收入群体,对实现持续增收、不再重返绝对贫困、过上宽裕的生活、赶上社会平均发展水平、获得社会尊严等,有着更强烈、更迫切的期待。第三,我省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与全省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甚至还会继续拉大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日渐扩大,城镇居民的相对贫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缓解全社会的相对贫困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与前三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扶贫开发,既要解决重点人群的增收问题,又要解决重点区域的发展难题;既要解决收入型贫困,又要解决因病因灾等支出型贫困;既要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又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减少相对贫困比消除绝对贫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认可程度,关系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实际成效。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必须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在“五个注重、五个着力”上下更大功夫。 

  注重精确滴灌,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要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推动扶贫开发实行“精确滴灌”,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要在精准识别上下实功,通过走访入户、建档立卡,把相对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已经脱贫的及时销号,再次返贫的重新录入,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投入机制,搭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推动各项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要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用好考核“指挥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精准评价脱贫成效。 

  注重特惠扶持,着力做好兜底保障。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必须强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特惠性、倾斜性支持。要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水平,积极推动苏北以县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实现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和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提高经济薄弱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为低收入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低收入农户纳入乡村医生签约范围,扩大低收入农户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要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灾等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众及时给予救助,稳定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计问题。 

  注重能力教育,着力增强致富本领。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固本之策,只有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才能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夯实基础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经济薄弱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生活费补助,在普通高中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资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资助,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综合资助,让他们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壮大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开展菜单化、定向式服务,帮助低收入群众掌握过硬本领、增强致富能力。 

  注重造血功能,着力发展富民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进扶贫开发,不能仅仅是输血,只有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增加“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摘“穷帽”、拔“穷根”。要牢牢扭住产业脱贫这一关键,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要因地制宜、放大优势,重点支持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宽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径,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农业经营新型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入股等多种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支持经济薄弱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低收入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和收入增长机制。 

  注重多元参与,着力凝聚社会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元参与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体现,更是扶贫开发的力量之源。要深化“五方挂钩”帮扶机制,鼓励引导优秀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帮扶,实现由单纯依靠政府向政府主导,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群策群力转变,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大扶贫”格局。要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在帮扶低收入户脱贫上主动作为、多作贡献,实现企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引导广大低收入群众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焦高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