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扎实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底,中央文明委隆重表彰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我省有14户家庭获此殊荣。今年初,省委、省政府表彰100户江苏省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文明家庭是对家庭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充分展现了全省2000多万家庭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家庭文明建设,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十分期待,让我们抓紧行动起来,以担当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持续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为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一、深化思想认识,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家庭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多次对家庭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强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强调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对家里事情多操心多留神,不要护犊子;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家庭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深入回答了新形势下家庭文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文明建设工作,首要的是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家庭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家庭文明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要深刻认识家庭文明建设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把全省2000多万家庭、8000万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激发出来,才能汇聚起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力量;深刻认识家庭文明建设对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抓家庭文明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关系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广大群众的共同福祉;深刻认识家庭文明建设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如果每个家庭的文明程度都提高了,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好起来,那么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就有了更加坚实的根基。我们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家庭文明建设,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把这项基础性工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强化价值引领,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开展家庭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在家庭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说,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家风家德。要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贯穿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日常经常平常、落细落小落实,促进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
突出传统美德弘扬抓家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仁爱孝悌、修己慎独、谦和礼让、友亲睦邻、诚信重义、勤劳节俭等价值理念,历来是“修身”和“齐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我们抓家庭建设,必须挖掘并用好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藏,尤其是江苏自古崇文重教,“家文化”可谓积厚流光,被誉为中华“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治家之经”的《朱子治家格言》以及张謇的《家诫》、《傅雷家书》等经典家训都出自江苏,值得我们倍加珍惜。要深入研究整理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阐发和弘扬其中的人性光辉、仁爱因素和伦理价值,广泛开展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引导广大家庭做家庭美德的弘扬者、践行者。
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抓家庭教育。家庭是人格形成的原点,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往往伴随一生。要引导广大家庭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子女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帮助他们打好核心价值观的底色,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每一步台阶。父母是孩子身边的老师,要为他们当好榜样、做好示范。把“八礼四仪”养成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从日常细节入手,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践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等,把学校教育拓展延伸到家庭,引导家庭成员共树文明理念、践行家庭文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全省有24万多名留守儿童,其中有1.3万多名孩子处于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状态,有近4000名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监护状态。要高度重视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教育问题,对这些家庭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及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突出家国情怀升华抓家风培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家庭的道德烙印和人文记忆,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抓优良家风培育,既要引导人们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以好的家风成就美满幸福的家庭;又要引导人们从修身正己、立业成才走向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在优良家风熏陶下不断升华家国情怀,进而成就更好的国家和未来。要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周恩来“十条家规”等红色家风影响深远,雨花英烈的家书家信至今读来荡气回肠,众多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质朴的家风感人至深。要引导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给千千万万个家庭以激励、教育和熏陶。要通过开展重大纪念活动来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让人们深切感受“小家”与“大家”同心相应、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要联系群众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来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具象化的载体,通过具体可感、实实在在的变化,讲好个人梦、家庭梦和中国梦的故事,引导人们把爱家庭与爱祖国有机统一起来,让家庭梦融入中国梦这个“最大公约数”之中,齐心协力筑梦、追梦、圆梦。
三、加强探索创新,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创建文明家庭,是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化和发展。从去年开始,精神文明创建已由原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三大创建”拓展为包括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在内的“五大创建”。相对于其他创建而言,文明家庭创建主体是分散的千家万户,可以说是单位最小的创建,是基数最大的创建,同时也是最难组织的创建。特别是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加大,城乡家庭结构、功能、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广大家庭主动投身创建活动,如何扩大文明家庭创建覆盖面影响力,如何增强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加强探索实践,创新思路举措,推动文明家庭创建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抓规划部署。文明家庭是家庭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要“寻找”“发现”,更要注重创建培育。认真总结各地各部门的经验做法,抓紧制定我省家庭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把文明家庭创建的有关要求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之中,加大考核分值权重。广泛宣传文明家庭创建标准,让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更多家庭的自觉追求。继续在城乡基层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和最美家庭推选等活动,充分发挥这些品牌的影响力,为创建文明家庭提供蓄水池、后备队。精心设计开展书香家庭、和谐家庭、廉洁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家庭、健身家庭、公益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在家庭中争做好成员、在社会上争创好家庭。
抓示范带动。创建文明家庭,既要广泛动员,又要突出重点人群,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将家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推动领导干部增强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带头弘扬优良家风,严格要求家属子女,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公众人物的正向效应。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公众人物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履行家庭责任,自觉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的事迹精神,用他们丰满立体的家国情怀,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抓文化熏陶。充分发挥文化滋养熏陶的独特作用,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抓好家庭题材精神文化产品的规划和创作生产,运用文学、影视剧、戏曲、音乐等形式,运用网络文艺等新业态新样式,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精彩的故事、丰满的人物、鲜活的语言,传递正确价值理念,展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表现人间温情大爱。运用公益广告传播家庭文明,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家庭文明理念。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最美家庭讲好家训”活动,让正确的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弘扬开来、传承下去。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家庭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阖家团圆、尊老敬老中摒弃陋习、移风易俗。围绕弘扬家庭美德,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家庭文化艺术节、邻里节等活动,用情景剧、小戏曲、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倡导广大家庭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追求精神富有,形成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抓拓展延伸。顺应城乡家庭的新变化,搭建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更多家庭参与,扩大创建覆盖面。要以“我们在一起”、“欢聚在社区”等为主题,在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提升文明家庭创建的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扶贫济困、慈善捐助、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探索利用城乡社区道德讲堂为居民举办升学、就职、获奖、退休、祝寿等仪式,做到既意蕴丰富、庄重热烈,又形式新颖、健康文明,引导人们在道德感悟中升华思想境界、规范自身行为;把创建覆盖到广大“新市民”家庭,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建共享家庭文明;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从城乡社区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延伸,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延伸;准确把握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聚焦人们普遍关注的子女教育、居家养老、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等,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创建活动更加接地气、贴民心。
抓激励关爱。在培育选树和宣传学习文明家庭的同时,尊重、礼敬和关爱文明家庭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褒扬激励机制,让文明家庭及其成员在社会上受尊敬,在工作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发挥各级美德基金会的独特优势,多关爱帮扶家庭成员长期患病、生活困难的文明家庭,特别是因为道德义举而受伤患病乃至献出生命的家庭成员及其亲属,在全社会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四、注重多措并举,进一步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也能塑造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既需要加强内容和载体建设,也需要强化舆论宣传、法治保障、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强化舆论宣传。舆论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对家庭产生着重要影响。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把家庭文明建设纳入日常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适应“微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传播形式,把家庭文明建设的要求渗透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让家庭文明从人们的指尖传递到心间;以文明家庭评选表彰为契机,深入宣传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学习文明家庭、争创文明家庭;扩大典型宣传覆盖面,既要宣传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不离不弃、尽心尽责的文明家庭,也要宣传在日常生活中温馨和睦、相濡以沫的文明家庭,还要宣传那些言传身教、互勉共进的文明家庭,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文明家庭。
强化法治保障。这些年,国家修订和出台了一些促进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像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有效防范家庭恶性案件,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各地各部门在制定法规政策的过程中,要进行道德评估,充分论证对保障家庭利益、维护家庭稳定、传承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明的影响,避免负面作用。现在,我省13个设区市都拥有立法权,要探索推动将弘扬家庭美德的要求体现到各类制度法规中,体现到各项公共政策中,体现到乡规民约、市民公约等行为准则中,让有利于家庭文明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褒奖,让背离家庭文明的行为受到约束和惩戒。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工作指导、政策支持,切实负起应尽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统筹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文明办要履行好联络、协调、督促和服务的职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家庭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主动做好所联系人群的工作,不断扩大家庭文明建设的覆盖面。文明委其他成员单位也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开展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共同抓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