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院如何构建文化传播平台

发布时间:2017-05-1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瑜    

2016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创办的群学书院的微信公众号办得风生水起,在高校学子之中大获青睐,一篇篇走心的文章频频获得“十万加”的关注,一群又一群海内外知名的学者的讲学活动在公众号上得到推广。群学书院通过线上传播和线下活动联动起来,打造了系列现象级产品,既聚集了人气,又传播了文化,这给现代书院如何构建文化传播平台带来一定的启示。

 

现代书院的崛起

 

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组织。朱熹、王阳明等大儒曾经运用书院这一平台传授自己的学说,传播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由切磋,共同探究儒家精义,辨析派别异同,促进了当时学术交流,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学术繁荣。江苏也曾出现过享誉盛名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千古名联,激励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和推动社会进步。民国时期,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影响深远。随着时间的嬗变和朝代的更迭,享誉一时的众多书院、学社等被新式学堂等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书院在沉寂了将近百年之后,在传统文化热出现时又悄然兴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等曾经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九十年代,张炜在山东创办了万松浦书院,陈忠实在陕西创办了白鹿书院,冯骥才在天津办起了北洋书院……这些现代书院独立于现代教育体制之外,规避填鸭式教育方式,探索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致力于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群学书院是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与吴江七都镇合作创建的文化交流平台。创办者期盼将它打造成全国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界重要的研习基地、推动当地全民阅读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地。之所以选在七都办群学书院,是为了保护、发掘和整合利用七都镇宝贵的社会学历史文化资源。吴江七都走出了两位社会学领域学术文化巨子,除了撰写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的费孝通之外,还有1892年诞生于七都镇吴溇港的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孙本文。2016年10月下旬,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八十周年学术纪念会在七都镇的群学书院举办,以学术交流的方式和薪火相传的实际行动,纪念费孝通这位用一生心血推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学者。

当前,人们遭逢的不仅是一个高歌猛进经济全球化的建设时代,而且也是一个喧嚣浮躁、泥沙俱下的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知识分子群体分化严重的时代。有人追名逐利,也有人冷静思考,有人浮躁焦虑,也有人勇于担当。时代考验着人们的选择和品格。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选择书院这样的形式,进行学术探讨和文化传播,承担起赓续传统和追问当代的重担,其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现代书院的发展动力

 

现代书院面临着自身的经营难题,创办书院的知识分子本就不精通经营之道,缺乏可持续的经营模式,缺乏资金等等。理想之美好与现实之窘迫让书院的创办者积极寻求出路,探索创新。新世纪以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商业资本的加盟,让现代书院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自媒体的出现为书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自媒体根本性地颠覆原有的权力格局和话语结构。运用自媒体传播学术文化,不仅打破了传统实体书院的门墙,而且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在微信上,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人,一夜之间就有可能因为一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哪里有什么天才,只有无比寂寞的勤奋》等点击量过“十万加”的作品在朋友圈经常引起刷屏式的转载和轰动性的围观。这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人们在惊叹民间藏龙卧虎之余,也感慨自媒体带来的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走心的文字,加上互联网的速度,温暖了人心,鼓舞了寻路觅渡的人。坚持文化传播的“群学书院”、坚持组织讲学活动的“半城”、坚持推出学术原创的“古代小说网”等微信公众号一步一步走进读者的视野。

社会各界的关注激活了现代书院。仅靠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和抱负是不足以支撑现代书院的长久发展的,政府和商业资本的支持才能推动书院长久发展。一方面,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也对文化传播平台进行一定的扶持。就群学书院而言,也面临场地和经费的困境。2015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与南京市群学书院全民阅读服务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将永慕庐作为群学书院总部所在地,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场地。2016年1月1日,群学书院开幕时,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时任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等莅临开幕仪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精英从自身角度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重要性,凭借其较为雄厚的资金,凭借其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加入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文化交流活动助力形成清晰稳定的书院品牌。现代书院的困难在于没有先例。如何创新书院的交流活动,打造文化品牌,这也是群学书院创办者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群学书院的陆远博士介绍,书院的出发点就是缩小高校和民间的鸿沟,坚持面向大众,特别是非高校人群,希望把高校老师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推向社会。2016年3月起,群学书院开始定期在永慕庐举办人文社科沙龙,吸引了众多受众参与,增强了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黏着度,也提升了书院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现代书院的文化担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度改革时代,在全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书院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成长契机。今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这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很深的期盼,对书院建设来讲,也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

现代书院通过营建人文交流平台,凝聚起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让学者发挥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构建学术共同体来进行学术交流,倡导辩论争鸣,取长补短,发挥其在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繁荣文化方面的作用。群学书院运用南大社会学院的学者资源,邀请海内外学界知名学者、文化名人如陈心想、叶檀等前来讲学,发挥他们意见领袖引领舆论的作用,并用新媒体的手段进行推广。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南京的上元书院重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聘请香学、琴学、茶道、医道、书画、赏鉴、手作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名家讲学、雅集分享、艺术展陈等公益形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创办者力图把国学精髓转化成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众道德素养的活教材,集天下之智力,凝神聚气,成风化人,搭建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学术传承和繁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讲究细火慢炖,在交流中相长,在碰撞中推进。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和张栻“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那段美好的学术交流就是发生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是儒学史上的一次盛会,给后世作了垂范。当下,群学书院在既有的大学体系之外,组织去除功利化的读书、分享活动,为深入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机会;组织各种会讲活动为学术交流提供了阐述观点、碰撞思想的平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坚守情怀,担当进取,以自媒体的形式聚齐人气,吸引受众,从而扩展影响,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