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中,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崭新军种——海军,在长江岸边的泰州白马庙宣告诞生。它标志着这支“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开始了面向大海的新征程。4月23日则被中央军委确定为海军成立纪念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海走向远海,从蔚蓝走向深蓝,人民海军驶过了整整68年的航程。68年执著奋斗,68年不懈追求,在战火中蹒跚起步,在改革中阔步前进,在履行新使命中跨越,留下了从江河走向远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的发展轨迹。
白马庙:人民海军从这里起航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后,挺进长江北岸。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会议通过《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这一重要决议,作出了“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重要决策。
3月25日,在大连养伤的张爱萍急匆匆地赶到安徽省蚌埠东南的孙家圩——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参加研讨以渡江战役为序幕的京沪杭作战方案。会议一结束,陈毅就向他传达了军委的命令:“由你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立即着手在华东组建人民海军!”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的张爱萍面露难色:“搞海军,我连游泳都勉强,恐怕难以胜任。”陈毅十分信任地看了张爱萍一眼,意味深长地说:“由你去组建海军,党中央及总前委都认为你是合适人选……这是历史逼着我们去干的,而且非干好不可!”
4月23日,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及第一机动艇队、第五巡防艇队共计30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这成了人民海军诞生的“催生剂”。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紧急电令第三野战军:立即组建海军!
4月23日午后,张爱萍召集13名指战员在泰州白马庙召开简短的会议,庄严宣布经中央军委、渡江战役总前委批准的指示:“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了!”
海军是高技术军种,仅仅依靠由人民解放军陆军“半路出家”改编而来的新海军是不行的,在技术上还要依靠大量原国民党海军官兵,人才是最核心的元素。求贤若渴的华东海军想出了登广告这种方式招贤建军,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第一次。广告发出后,陆续来了一些人报名,但仍有很多人吃不准共产党的政策,还在犹豫和观望。
一天晚上,原国民党海军办公厅副主任徐时辅的家门被敲开了,来客正是张爱萍。面对张爱萍的盛情邀请,徐时辅终于答应出山。张爱萍知道他还有一层顾忌,就指着屋里的电灯开关说:“我要求很简单,不要我的战士懂得电灯为什么会亮,只要教会他们怎么做,电灯才会亮。”徐时辅松了一口气,连说那我能帮你做到。
张爱萍夜访徐时辅的故事传开后,登记报名的人很快达到1100多人,其中还有清末北洋海军时期的老海军。连同起义的国民党海军人员在内,已有4000多名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加入了人民海军队列。对于一支“白手起家”的海军来说,这已经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力量了。1955年10月,华东军区海军改编为人民海军东海舰队。
从“黄水”驶向“蓝海”
硝烟弥漫的战火,锤炼着舰队官兵忠诚使命的信念。1950年5月25日至8月4日,人民海军协同陆军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对驻守万山群岛的国民党海军展开攻击,先后进行了垃圾尾岛突击战和三门湾海上伏击战。其中有一艘英雄的小炮艇“解放号炮艇”,当年只有28吨的排水量,竟然敢向敌人的一个舰队进攻,打得敌人你碰我撞,甚至相互对射起来,首创了“小艇打大舰”的辉煌战例。人民海军初战告捷。
长期以来,由于舰船装备和各种技术水平落后,人民海军舰艇只能在近岸海域航行。因为那里的水是黄色的,所以被一些人讥为“黄水舰队”。驶向远洋成为老一代人民海军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一天终于来了。1976年12月31日,中国海军252号潜艇驶入西太平洋。这是人民海军首次出现在太平洋上。艇长宣布这个消息后,艇舱内立即欢腾起来。等潜艇浮上水面充电时,声呐业务长高兴地脱下脚上的鞋,扬手将鞋扔入大洋,放开喉咙喊道:“给太平洋留下永久的纪念吧!”其他未在执勤的水兵也登上甲板,对着浩瀚的太平洋面放声高呼:太平洋,我们来了!
1980年5月,一支飘扬着“八一”军旗的舰队从上海出发,经巴林塘海峡进入太平洋,保障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区发射运载火箭。这是人民海军水面舰艇编队第一次驶出领海,进入大洋。
迈出第一步的人民海军从此大步向前,航迹不断向深蓝色的大洋延伸:1983年5月,海军舰船抵达祖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1984年至1985年,海军穿过了茫茫太平洋,远航南极;1985年,首次出访的海军舰艇编队驶入印度洋;1989年,海军第一艘远洋训练舰“郑和”舰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驶入西太平洋,首次访问了美国夏威夷港……
国际上习惯把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称为“蓝水”海军。执行远洋护航任务是人民海军航向“深蓝”的一个重要跨越。
2008年12月起,人民海军舰艇编队远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为中外商船护航。2011年2月,北非国家利比亚出现动荡,这场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乱局牵动着无数中国民众的心绪,因为在利比亚当地生活居住着大约3.5万名中国侨胞。
在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人民海军“徐州”舰接到紧急命令后,迅即从曼德海峡南口起航前往地中海。2011年3月1日,经过5昼夜航行的“徐州”舰与载有2142名中国撤离人员的希腊“卫尼泽洛斯”号客轮会合,并开始护航。“徐州”舰上的直升机升空盘旋巡逻,为撤侨船只警戒;特战队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徐州”舰一直护送撤侨轮船驶至安全地区,直至3月4日完成任务奉命返航。当侨胞们在大海上目睹中国军舰劈波斩浪在身边护航的那一刻,他们由衷感受到身为中国公民的自豪。
建造航母的“中国速度”
中国人在实现航母梦的路上几经波折。1970年,刘华清组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久之后即搁浅;1975年,他“憋不住”向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中央领导人“上书”,力陈上马航母重要性;1987年,他又一次汇报,将航母列为海军未来装备规划的最关键问题,同年,他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慷慨立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一定要建航空母舰!”。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却早已将“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两顶桂冠给予了他。
2012年9月25日,购自乌克兰的“瓦良格”号改造完成,正式更名为“辽宁”号,成为了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2017年4月26日,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也是中国首艘自主研发的航空母舰001A型正式下水。
辽宁舰入役,意味着人民海军不仅拥有世界强国不可或缺的大型战略武器,更重要的是带来海战思维理念的全新升华,海军作战样式的全新变化,海军建设模式的全新变革。从“瓦良格”到辽宁舰,再到首艘国产航母,中国航母经历了坎坷的历程。中国正是借助“瓦良格”这个重要跳板,才成就了今天的“辽宁”号航母战斗群,才有了今天新一代航空母舰建造的“中国速度”。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