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协(UIA)建筑教育委员会终身委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Hon. FAIA)。长期从事城乡可持续规划和生态设计研究,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不同的国家与城市将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如果延续原来的老路,只是将农民简单变成工人的城镇化模式,而不去转型、不转向智力城镇化道路,最终会跌落为体力城镇化的陷阱。在这一背景下,创新驱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以智力创新带动城镇化,是整个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进程:如何跨越50%之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今,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0%,但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像北京SARS、江苏太湖水污染、天津爆炸事件等等也传遍了世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是否是唯一存在问题的国家?各国在城镇化率达到50%时候都经历了什么?
1851年,英国城镇化率率先达到50%,英国经济在世界上达到了第一位,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显示了工业文明的崛起。而就在这一年,首都伦敦变成了雾都,整个泰晤士河一片臭黑。利物浦的城市地面坑坑洼洼,死狗、死猪到处乱扔,到处都是发臭的东西。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轮在泰晤士河沉没,死亡的640人不是被淹死的,而是被水污染毒死的。这段时间,因为水污染,伦敦发生了大规模的霍乱,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痛定思痛,就在这一段时间,英国建构了整个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城市治理体系,所有的法律都围绕着治理污染来制定,如《消除污染法》《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等。环境卫生问题解决以后,又通过立法和合理规划解决了住房和城建问题。从这时候开始,英国开始进入了现代城市规划体系。
40年后,也就是1893年,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城市化率达50%的国家。这一年,整个鲁尔工业区成为最大污染区,其污染不是今天我们说的PM2.5,是看不见的,而是大量的煤尘直接漂浮在天空,导致多少天看不见太阳,河道也存在大规模的污染。德国人在追赶英国的40年中做了什么呢?大规模地学习英国的工业。也就在这一年,美国人举办了世博会,德国的产品也大量到美国去参加评奖,一位工程师在参加评奖后回国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份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病:随意模仿、粗制滥造、一用就坏。公开信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德国开始着手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德国人一面不断制定制造行业标准,一面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一下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德国制造”质量提升后人见人爱,受到各国的欢迎。
1918年,美国人追上来了,城市大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大规模的掠夺,也带来了大规模的污染,“酸雨”这个词开始出现。旧金山在填海造城中不注重地基质量,导致地震中产生了地陷,大量房屋倒塌。纽约,三角牌的女装公司一场大火导致几百个女工被活活烧死。美国这时也开始建立一整套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建规划立法详细到了街道。
1953年,日本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0%,这段时间,日本也发生了大规模汞中毒的“水俣病事件”。日本人所走的城镇化道路与他国不一样,是通过国家手段组织全国农村青年进行技工培训,通过有计划培训大量技术工人,进而支撑了后来整个工业的崛起。日本工业产品崛起也是走过了从粗制滥造模仿到专注于细节和质量的过程。日本同时也制定了很多关于土地、交通、城市空间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同时日本人非常注重大都市和区域的整体协调和联盟,通过轨道交通来建立一个大的城镇群。
1977年,韩国人也做到了。韩国人城镇化比日本人还要快,但是问题也很多,比如一味追求快速,新建的桥梁在十几年后大量的坍塌,同时污染也很严重,并因为在城建中财团势力和政治集团的涉及导致了很多政治腐败事件延续至今。但韩国也有强项,一是没有像日本那样将所有的农村人都迁入城市,而是保留了一部分农村人口;二是在首尔等大城市周围建设了绿化带,保证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智力城镇化下中国的选择
不同的国家在50%城镇化后将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延续原来的城镇化模式,将农民变成工人。这样的城镇化路径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转型、不转向智力城镇化道路,将会跌入体力城镇化的陷阱。没有真正做强功能、生产产品、创造产品、创造市场的人才,是不可能进入智力城镇化攀岩期的,一旦资本被拿走随即会出现塌方,掉入陷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另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我国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看不到城乡之间存在的关键问题,无法判断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后果,无法感知民众切身需求;第二,见不到城市的未来,无法判断城市规划设计的后果,不能清晰地掌握城市生命规律;第三,理不清城镇治理问题的轻重缓急,无法判断整体局部关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建设者应该要重视大数据的建设,积极将大数据运用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大量提升城镇化智力发展的投入、主体和产出要素,以保证在达到城镇化率65%之前,为中国走上智力城镇化做好历史性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为一个创新型社会,使中国在城镇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的10年时间中国城镇化如何发展,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道路。
2016年,江苏城镇化率达到了67.7%,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基础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此,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指出,城市发展要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更加注重自然保护和历史传承,更加注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推动特色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我们知道,城市本身的规律是实现智慧的根本动力,城市的生命有规律,城市的流动有规律,空间分布有规律,城市形态有规律,城市群落也有规律可循,理清城市的内在发展规律,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效进行。如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的问题、社会问题、效率问题、经济问题都连成一片,城市单打独斗的建设,很难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由向单个城市走向智慧城市群落的转变发展。在将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要促进智慧的城市群建设,实现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区域联动,不断推动城市与城市间合作,加深相互之间的产业关联性、环境的关连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全球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表明,智慧的发展政策在任何阶段都尤为重要。第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技术支撑是智慧城市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济大学联合德国及瑞典皇家工学院共同研制了评价世界的智慧监测指标体系,可以精准地检测到一个城市的智慧建设达到什么程度,明确城市建设的智慧点在哪里,在全球同类城市中的排名多少位等。监测指标体系能把全球33种体系进行整合,最后按照5类标准分析出每个城市在政府管理及生态防御系统等建设方面的情况,对提交的意见、城市居民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满意度等多方面都能提供实时的状态,便于城市管理者根据城市的实时发展情况进行建设的推进及调整。当前城市大数据库可以完成对城镇群建设的模拟,能积累巨大的数据量,并即时进行大规模更新。同时还应基于城市自身的规律,在大量数据运行的模拟上,研究城市两两之间、三三之间的动力的关系,分析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所产生的建设效果,并对效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从而推理城市的未来。城市推演平台(Citygo)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得到数据,分析城市发展。整个城市就是一个不断模拟相互之间互动、交互的成熟主体,城市建设者通过平台的总体数据结果来计算对象之间的动力模型,从而了解更长远的问题决策和建设开发。这个技术如今处于世界的前端,我们应以此为基础,将来真正推动我国的大数据发展,将我国的大数据建设引向智慧的、创新的、理性的发展,让中国城镇化发展建设为世界做出应该的贡献。第二,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建设的导向。今天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不再是单纯的以成熟的技术作为推动,更重要的是以问题导向来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国城镇化正处在世界城镇化的一个关键门槛上,要让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充盈起来,智慧起来,理性起来,才能让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有更大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