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当今,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常态,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来,重新树立文化自信,把自己的文化大餐制作好,让全世界共享。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人文化成
我们讲到中国文化时常会用这些词汇来概括: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当今,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常态,作为传播者,我们必须要抓住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人文化成。化成什么?化成天下,让整个社会都能够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润。最早关于“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的概念相对应的,出自《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刚柔交错,我们通过感受阴阳刚柔的变化,可以看到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给了万物生长的可能,万物通过四季的变化生长收藏。人文是什么呢?人文是文明以止,是我们的教育;人文是以文来止、以文来化,它是跟以武来止、以武来化相对应的。做人就要懂得要“止”,你是怎么样的身份你就止于何处、你就应该尽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叫做“止”。《大学》中告诉我们要“知止”,我们每个人要明确各自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说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这就叫做“止”。文明以止,就是用文的方法,不粗野、不野蛮,文质彬彬然后居于止。文字加以修饰就叫做文史。过去我们的文化通过礼乐教化,来让每个人懂得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身份,从而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尽自己的职责,这一点就是“观乎人文”。世界的文明不用武力强迫,而是用礼乐的教化来使整个社会、使人类发生变化。所以人文的精神就是利用礼乐教化来使社会变得有序和谐。
过去讲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通过教育使得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习俗和风气。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很大的一块儿就是社会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中各种各样文化活动。过去文化活动没有今天丰富,人们主要接受的是社会的教育。什么教育?叫做“高台教化”,就是演戏说书,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都是通过“高台教化”学习来的:从舞台上知道这个人这样做是一个正人君子,这样做就是小人;通过听说书,知道什么事情都会有因果报应的,积善所图报。过去社会的信息比较闭塞,信息也得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传达,所以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基础教育中私塾的教育也占了很大的位置,农村中还有一些乡社办的私塾。有私塾的地方社会教育的比重可能不是特别大。但是现在的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时代,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社会教育已经成了整个教育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载体,尤其是今天的互联网。
以人为本,不是逞人之能,而是自觉自律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礼乐教化就是建立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主动性的基础之上。中国文化中反复强调天地万物人为贵,天地万物人是最灵的,灵就是有灵气;人在万物之中是最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天地万物之中其他的物都是被规定好了的,它的活动没有多少主动性,更没有多少能动性,只有人具有最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人才最贵重、最重要。人是什么?人则天地之心也,这就是为什么生在这个社会,要“为天地立心”。人心一动、人心一变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国以人为本,不是让人去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而不用人为地去干预。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是去逞人之能,而是要以人能够自我管理的方式管住自己。
以人为本,是强调我们人的作风,我们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万物是天地合气而自生,人也是天地合气中生出的一物,但这个物确确实实跟其他的物不一样,所以人应当用自觉性来管住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万物和谐相处。道家提出的自然而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人在万物中切不可放任自己。什么叫无为,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干,无为的含义包括:私志不得入公道:我们个人的愿望不可以干预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道路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无为是让我们人类不要以私志和嗜欲去干预整个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公道和正义。应该“循理而举事”,根据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因资而立功”,要根据条件,依靠条件去做好你的事情,建立事功。所以无为是不要让人类的私志和嗜欲去干预公正,而要“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总体来讲就是我们要循自然之势。
注重科学和人文的动态平衡
现在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好像一切都要唯科学,否定人文。知识体系不是单一的,至少可以分为科学和人文两大知识体系。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科学强调的精确,是一种线形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人文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很多是随机性的而不是那么确定,思维是曲线性,逻辑是相对模糊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都非常重要。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使一般民众对传统文化完全失去了尊重和信心。我们在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下,将文化分成了哲学、宗教、艺术、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学科,而真正的传统文化中是没有分科的。在上个世纪初很多人心目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没有宗教也没有哲学,当然更没有物理、化学这些所谓自然科学的东西。拿学科来讲,什么叫哲学,哲学应该讨论些什么问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宗教应该有什么特征,应该讨论些什么问题,以什么为标准?这些近代学科的分科是西方文化所提出来的,尽管传统文化对这些学科内容有所涉及,但是它不可以严格划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理论去处理传统文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前先走回来
以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对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心的缺失让我们丢掉了文化的主体性,不再在坚持我们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文化,而在历史上我们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再去吸收外来文化的,因而我们对外来文化都能够进行积极的消化,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把文化的自信、文化的主体意识丢失了,那我们只可能沦为其他文化的奴隶,无法丰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反而会让我们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化越来越衰弱,甚至于消亡。身处网络时代,拥有这样一个有利的载体,我们首先要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重新树立起来,把文化主体性重新树立起来。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来,我们把自己文化的意义、成就发扬起来,才能让世界人民都看到它的特点、优点和长处,并反过来吸收我们的文化,去充实和发展他们的文化。中国文化是要让世界来共享的,要让世界都来共享我们的文化,必须把自己的文化大餐制作好。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