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该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呢?本刊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
问: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存续及独特的文化标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大省江苏来说,总体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江苏是东南锦绣之地,文化昌明而发达,文明深厚而先进。吴文化,金陵文化,徐淮文化,江海文化,在江苏并存共生,相辅相成。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溢着积极进取、创新创业的进步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开放求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崇文重教、读书明礼的人文追求等。江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的诚信品格,“泰伯奔吴”“季札让国”的克让之风等,体现着江苏人民的道德高标。江苏地域文化多元,以苏锡常为中心的吴文化,温和内秀;以南京、镇江为中心的宁镇文化,淳厚朴实;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淮文化,雄伟刚健;以扬州为中心的维扬文化,高雅精致;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洋文化,恢弘包容。
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与江苏人民的文化生命深切相通,贯穿江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传承发展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到2025年,江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江苏文脉得到系统梳理和深入阐发,其演进路径、发展经验、思想成就、理论贡献,均有深入阐释和创造性解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具有江苏特色、江苏风格、江苏魅力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江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江苏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江苏文化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并取得成效,江苏有哪些正在实施和打算实施的工程?
答: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相关,与社会生产生活、人民群众日常行为密切相连。因此,我们在制定江苏实施方案时,就考虑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又提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具体任务举措, 在中央规定的重点工程中,设计实施一系列具有江苏品牌的配套工程和特色项目。
江苏已经或正陆续开展的重要工程有江苏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江苏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书香江苏工程、古镇古村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江苏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 江苏民间文学出版工程、江苏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等19项工程。
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下一阶段,江苏将会打造哪些品牌和亮点?
答: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突出江苏的文化特点,发挥自身优势,锻铸独特的品牌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开启江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总钥匙。
不忘本来,就是牢记传统,继承传统,在传承中铭记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主要是在我们继承和创新的手段上,必须兼具时代眼光和国际视野。一方面,要结合现实实践需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结合西方优秀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江苏的博物馆、文化展馆资源丰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要进一步发挥其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在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28年,苏州出现了全国第一个美术博物馆。1936年,南京成立了国立美术陈列馆。中国传统艺术品收藏原先是封闭的,而现在的艺术博物馆越来越凸显面向公众的教育功能。这说明我们在制度上开始吸收外来,学习世界先进博物馆制度,最终使得观众养成乐进博物馆的习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让观众了解传统的珍藏,欣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了解民族的审美旨趣,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
此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关键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只有融入生活,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真正的生机和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展推动书法进校园。推进书法进校园,不能停留在形式,要让书法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通过练习书法认知和懂得传统文化,通过书法展览懂得欣赏书法作品,提升审美品位,激发传承热情。推动戏曲进校园,不仅仅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还要让学生了解和认知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从戏曲中了解我们中华诗词、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样式。例如,在苏南江阴这个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戏曲竟然赢得了大家的认同。某种程度上,地方戏曲就是潜藏在人们文化记忆之中的文化秘钥。当前,推动地方戏曲进校园,更多采用电影、动漫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让孩子们便于观看和欣赏原汁原味的戏曲。
问:江苏“非遗”资源异常丰富,下一步将怎样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多达4000多项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达2万多项。云锦、刺绣、宋锦、蓝布印花、绒花、漆器、玉雕、手捏泥人、手工紫砂等工艺品闻名遐迩。近期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就是为了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当前刺绣、云锦就进入了星巴克公司的视野。今年3月,云锦主题的寸金寸锦星享卡一经推出,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广受欢迎。这种卡片采用真金元素的立金工艺勾勒描边的花卉和树叶,随卡附赠牡丹印花的零钱包。再有,意大利的顶级香水品牌加上绒花等元素,发挥了时尚品牌与传统工艺的叠加效应。过去小媳妇大姑娘别在发髻上的绒花,在顶级设计师的设计下,也穿上了时尚的外衣,二者结合变成了融经典与时尚一体的艺术单品。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把传统文化用高科技、现代创意、机制制度进行叠加,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和接受。由此,非遗就具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