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邦”如何诵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7-05-1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程章灿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已经传诵了很多时代,每个略读诗书的中国人,都能琅琅上口。每一遍诵读,都在又一次确认这个事实:江苏是诗词之邦。

江苏是诗词之邦——这个判断貌似简单,显而易见,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很容易被熟视无睹,被习焉不察。众所周知,江苏这一片富饶的土地,江南江北,鱼米之乡,养育了众多的诗家词人。这里青山绿水,人情醇厚,诗意有如春草,郁郁葱葱,催生了无数动人的诗篇,造就了一个广阔的诗意世界。这众多的诗家词人,这广阔的诗意世界,如涟漪一般,以江苏为中心,向外一层层扩展,形成一个无边的诗歌世界。所以,江苏诗词,既包括历代江苏人所作的各体诗词作品,也包括往来江苏、寓居江苏的诗家词人写就的各体诗篇。在前一种情形中,江苏既是诗词创作的主体,又是诗词歌咏的对象;在后一种情形中,江苏则主要是诗家词人歌咏的对象。这些诗家词人早已走进苍茫的历史,但是,他们留下的优秀篇章,从来没有一去不复返,那些字里行间的诗意,仍然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像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那样浑然不觉。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我们与它们相遇。伴随着阅读的目光和吟诵的声音,它们的生命被唤醒,我们的生命被刷新。

安史之乱之后,湖北襄阳人张继路过苏州,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七言绝句,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温婉凄迷,却无愧为代言古城苏州的最强音。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通过这首诗认识了苏州,记住了姑苏城外的那座寒山寺。读到这首诗时,他们可能并未到过苏州,甚至可能终其一生,也无缘踏足苏州一步,但是,他们心中早已被这首诗形塑出一个关于苏州、关于江苏的形象:苍白的月色,温暖的渔火,迷蒙的山水,忙碌的客船,片刻的钟声与岸边的人语,短暂的喧哗,打破了长夜的静寂,长途跋涉的行旅,暂时寻到归宿,然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这一帧帧熟悉的画面,一幕幕亲切的情景,因为凝缩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让所有的中国人咀嚼吟味,让所有的中国心灵感到欣慰。关于江南、关于行旅,关于秋夜、关于寺庙,关于僧俗……这样一首小诗,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这些经验与知识,也不止对古代中国的想象,还有对江苏的文化认同。人们从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认识苏州,正如从刘邦的《大风歌》中认识徐州:“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正如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认识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寥寥数行,简洁诗语,而吴韵汉风已如南船北马扑面而来,在古代诗词的袅袅馀音中,江苏文化多元一体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最美江苏,美在江苏诗词。最美中华,美在中华诗词。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由于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漂泊异地的客子,对于故乡和亲人,常有抑制不住的怀念,此乃人之常情。这种感情,伴随着对自身来历的叩问,对自家根脉的追寻,对斯土斯民的关怀,可以升华为庄严的文化情感。所谓乡愁,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情感吧。古代江苏诗词中,有许多离别之诗,有许多怀乡之作,有许多悲天悯人的作品,名篇佳制,不胜枚举。乡愁,常常可以通过这些吟咏乡土的诗词,得到慰释,获得升华。当此之时,怀土爱乡之情,就是爱国之心的具体而细致的表现。诵读江苏诗词的优秀篇章,咀嚼其中的乡土之情,对于江苏人来说,既是一种乡愁的抒发,也是一种文化寻根,凝聚认同,静化心灵,莫此为甚。

2. 文学本来就不仅是一种文化教育,更是一种审美薰染。

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着人的心灵,有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提供丰富的滋养,力道深厚而持久。与其他各体文学作品相比,诗词因其形式简短,语言精致,呈现动人的形象,蕴涵美好的情感,最便于传播,也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早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心灵感发,性灵摇荡,没有比诗更好、更高明的了。在传统中国,诗歌不仅是人们抒写情志、干预现实的工具,而且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往来的重要手段。江苏历来重视文化,重视教育,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又与诗歌密不可分,所以,诗词教育在古代江苏极受重视,风雅之源,源远流长。在江苏历史上,各地各类诗社之类的组织,各代各种形式的诗会之类的活动,不胜缕列。家弦而户诵,许多家族以诗传家,世代出诗人、有诗集,这种诗歌世家以及诗歌家集,在明清两代的江苏尤其突出,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日积月累,精耕细作,江苏的诗歌土壤越来越肥沃,于是催生了各地的诗歌选集或者诗词汇编,也就是所谓郡邑诗歌总集。就江苏各地而言,明清两代所出现的郡邑诗歌总集或者诗文总集,称得上汗牛充栋。这些厚重的文献遗存,就是江苏优秀的诗词传统的具体体现。江苏优秀的诗词传统,作为江苏文脉的重要一环,亟须加强整理并发扬光大。而加强今日的诗词教育,无疑是其中应有之义。

与传统的诗词教育相比,今日的诗词教育明显不足;与现实的社会需要相比,今日的诗词教育明显滞后。现有的诗词教育往往淡化其审美功用,没有发挥其应该而且能够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一些诗词内容,但是份量不足,其中有关江苏诗词的份量尤其缺少。语文课上的诗词教学,往往只是作为语文知识来传授,更有甚者,是将其当作升学技能来填塞,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大学的诗词教学,往往只是作为中文专业教育的内容,少数专业教育以外的诗词课程,也往往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一颗诗心。其实,诗心就是爱心,就是爱美之心,爱人,爱家,爱乡,爱国,爱大自然,爱我们的文化。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诗词教育应该渗透人生,深入社会,绝不应该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实践脱节。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成功的诗词教育,也应该是能够让受教育者在其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反复练习,终生学习,不断成长,换句话说,这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一生的,要让诗歌成为伴随生命成长的伴侣。

3. 江苏是诗词之邦,传统深厚,土壤肥沃。

在江苏推广诗词教育,自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教育不能止于学校教育的层面,而应该打破校园围墙,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使诗词教育成为社会教育,鼓励全社会参与,使诗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近年来,社会上对古代诗词的热情越来越高,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又推动其进一步高涨。目前,江苏各地也有各种诗社组织,也举办一些诗词活动,编印一些诗词刊物,然而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来看,水平有待提高,影响有待拓展。优秀的诗词读本以及诗词格律作法之类的教材,也有良莠不齐、不敷需求的问题。以江苏诗词为主题的选本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专家指导参预下,编写各类诗词读本,组织诗词阅读与朗诵会,乃至举办各类诗词比赛,评选诗词之乡、诗词之家,都是当务之急。

诗词可以阅读,可以朗诵,可以独自欣赏,也可以与人分享。诗词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之时的目治,也不能停留在朗读之中的耳听口诵,更重要的是动手,最根本的是入心。所谓动手就是习作,相比于简单记诵而言,习作是一种沉浸式的、参预性强的主动学习方式。当然,诗词记诵是诗词学习的基础,为了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而组织诗词记诵比赛,有助于炒热气氛,但如果止于记诵,就不免陷于机械、被动。诗作可以摇荡性灵,可以抒写人生百态,歌咏最美江苏。通过习作实践,可以显著提高理解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进一步贴近诗心,感悟诗美,开拓心胸,升华人生境界。诗词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人成为李、杜、苏、辛,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诗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诗词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创造人心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倡导美丽优雅的生活,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诗词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程,更是美化人心、美化江苏和美化中国的工程。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