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张岂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应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文明创造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温故才能知新,这些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总之,既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这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
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需要创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保留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形态,这就必然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创造出当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分辨,区分精华与糟粕;二是激活,通过与时代结合对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三是创新,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
如何立足当代,创新发展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师古而不能泥古,既要回首历史、积极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创新,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激发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勇气和动力。传统文化的普及是一门大学问。学术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往往也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真正优秀的研究者往往也是优秀的普及者和传播者。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加入传统文化普及的队伍,弘扬民族正能量,激发传统文化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