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旨在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国际协调安排的《巴黎协定》,即刻引发舆论漩涡,招致全球声讨,或称其鼠目寸光,不为子孙后代着想,或斥其不负责任,毫无信义。一向以“大嘴”形象示人的特朗普,果真如舆论形容的那般“意气用事”?
选举账:低代价完成竞选承诺
“我是代表P(Pittsburgh,匹兹堡,曾有‘世界钢都’之称)市民,而不是P(Paris,巴黎)市民。”特朗普辩称自己兑现了美国人选择他当总统的承诺。退出《巴黎协议》曾经是特朗普竞选时的核心承诺,他在竞选时就多次指责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特朗普在当选后高举“美国优先”旗号,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试图向外界表明他真的在努力兑现竞选承诺。
外界分析,虽然退出《巴黎协定》包含在特朗普的“百日新政”中,但此次选择宣布这一决定的时机,却不仅是简单地兑现诺言,而是鉴于当前美国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迫使舆论“转移焦点”。因涉嫌“通俄”,特朗普核心圈已有多人“牺牲”,民主党及华盛顿传统政治精英群起反扑。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只能进一步选择笼络支持者,巩固基本盘。相较于其他竞选承诺,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仅有道义约束的国际协议,就成为政治代价低、向选民示好的最佳“投名状”。
“无法支持一项惩罚美国的协定!”特朗普将退出《巴黎协定》的行为美化为维护美国劳工尊严的神圣举措。“铁锈地带”的制造业工人是助攻特朗普成功逆袭、入主白宫的关键力量。《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这一地区)将近90%的人投了同一个总统候选人,94%的人口是同一种族,几乎所有人都和同一个产业有着某种联系。他们对支持化石能源的特朗普经济政策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感到乐观。”2013年,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全美首份气候行动计划,给传统能源产业戴上了减排紧箍咒;2016年1月,租赁采煤用联邦土地冻结令,进一步限制企业生产规模和转型可能,工人们丧失大量就业机会。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新能源,宏观上能产生新的工作机会,但相对高的门槛让传统能源产业工人很难跨行工作。再加上政治因素的干预,让如今面临失业的工人们倍感失望,站在了环保的对立面。
难怪,尽管遭遇美国60多位现任市长的联名反对,特朗普仍选择一路高歌“我就是爱煤矿工人”,借退出《巴黎协定》之举,回馈支持者,巩固执政地位。
经济账:以“能源工人保护者”自居
“我深爱的美国工人和纳税人,将不得不为此承担失业、降低工资、关闭工厂、大规模削减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损失……”在各种场合特朗普都一再强调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另一面,即“昂贵的经济成本”。事实上,这一逻辑是不成立的。首先,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样可以创造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国内风电光伏价格比煤电还低,光伏从业人数比传统能源产业的从业人口总数还多。其次,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美国国内政治对经济的干预能力有限。“天然气取代煤炭”“新能源的发展”“页岩气革命”往往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再次,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投资未来,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包容性经济增长,是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不仅苹果、谷歌、Facebook和微软在内的25家科技公司发布联署公开信,力挺《巴黎协定》,而且多个煤炭公司都表达希望美国留在协定中的意愿。那么,特朗普为何一意孤行呢?
有学者指出,虽然特朗普来自能源集团长期支持且一直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的共和党,但是,其能源立场并不能解读为共和党传统气候政策的简单复归。与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时任总统小布什不同,特朗普与石油利益集团联系并不密切,他的目的更多在于实现“把工作带回美国”的政治承诺,这也是他成功上台的核心支持所在。因此,特朗普政府更加重视大力发展碳排放更高、污染更重的煤炭产业,因为其能带来更多的现成就业岗位。2017年3月28日,在签署废除奥巴马《清洁能源计划》行政令时,特朗普专门邀请了全美各地的煤炭工人代表作为见证,借以树立其“能源工人保护者”的形象。
领导权账:“美国优先”背后的霸权意图
“本质上《巴黎协定》对美国十分不公平。”这份经197个国家多轮多边谈判,最终得以签署的成果,在特朗普的眼中,让美国遭受了严重的不公“待遇”,既给予他国资金和技术援助,又背上了“危及自身发展”的减排指标,损害了“美国优先”利益。
从20世纪70、80年代高举全球环保大旗,到如今“背负骂名”退出《巴黎协定》,美国环境外交的演变都表明其奉行实用主义,以自身利益为战略出发点,以巩固世界霸主地位为目标。
本轮全球气候谈判,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巴黎协定》,仅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欧洲国家处于积极推动且主导的地位。同时,同为排放大国的中国,积极履行减排责任,推动国内能源结构转型,使得欧盟与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议题上合作更加广泛。这种紧密的关系,让一些美国精英认为“《巴黎协定》是欧盟与中国携手给美国设的一个局”。更糟糕的是,一次非美国主导的成功的全球气候谈判使得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多边机制已现雏形,动摇了美国“一超”地位。
因此,在宣布退出的同时,特朗普也给出重新加入的条件,即开启新一轮全球气候谈判,暗示希望由美国主导,让美国能源产业能摆脱束缚,快速恢复生产力,以实现国内能源独立,国际获得全球能源格局控制权和能源定价权。但多数观察家预测,特朗普这一如意算盘将落空,最终反噬美国全球领导力。
气候变化是人类当下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困境,是应该共同承担的使命,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当一个没有美国的《巴黎协定》已成定局,除了接受,或许全世界,包括美国的“盟友”们,可以从思考到开始行动——没有美国人主导的“日子”该如何过。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