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
于省吾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在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1955年,匡亚明到吉林大学后,千方百计请于先生出山任教,却遭婉拒。他三次到北京面见于先生,交流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于省吾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毅然来到冰天雪地的长春,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奠基人。
1977年,匡亚明在南京大学刚恢复工作,就决定聘请一批当时尚未落实政策的学者教授。陈白尘是著名剧作家,“文革”中被诬为“叛徒”,当时尚未有结论。匡亚明甘冒风险,聘他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此事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轰动。同时,聘请文史学家程千帆、哲学家孙叔平、神学家丁光训等著名学者来校,安排他们上课并担任适当的行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1978年,全国进入拨乱反正时期,有不少学者分别向几所大学推荐程千帆出来工作,但那些院校的领导都不愿接受这位曾经的“右派”,只有匡校长获悉后当场拍板说要,并立即派人去武汉接洽。时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的叶子铭赶到武汉,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在一个小渔村边的一间破屋里找到了程先生。当时程先生65岁,已办完退休手续,成了一名普通百姓。叶子铭向程先生转达了匡校长的意见,并问他有什么条件。程先生激动地说:“我要工作,我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什么条件?这就是条件。”程先生在南大工作20余年,他的人生和南大古代文学专业都翻开了新的一页。
程千帆调来以后,1979年至1981年培养了三名硕士生;1981年建立了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南大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点,也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为了有利于研究生转益多师,也为了提高教师水平,程千帆随即邀请四位副教授组成了学术梯队。1984年,程先生培养出了新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第一个博士。同年,通过程先生的介绍,当时已年逾花甲的卞孝萱被调入南大中文系。由于卞先生的加入,南大古代文学专业的实力更强了,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学科,当时该专业获此殊荣的只有北大、南大两家。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杨明点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故事反映出匡校长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建设取向与追求,体现了他超人的胆略和高尚的人格,体现了他身为教育家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情怀。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他惜才爱才、敢用并善用人才,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鼓励人才为开创一个新时代发扬担当精神,也为自身成长出彩而敢作敢为。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