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7-06-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秋收起义。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后,毛泽东否定了“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把部队引向罗霄山脉建立革命根据地。途中遭遇敌军和地主反动武装的偷袭,部队伤亡严重、士气低落,士兵不断逃亡、军阀习气严重。9月29日上午,起义部队来到一个群山环抱、没有地方反动武装的山坳里——永新县三湾村。当时,原有5000多人的秋收起义部队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战马。

毛泽东吸取党支部建在团上,支部离普通士兵太远的教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主张。同时,设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由士兵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在党代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行民主管理,监督连队工作,有提出建议或批评、质问的权利,但对连队的工作没有处理权。这样,既发扬了民主,保证一般党员的心声能及时上传,又确保了集中,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由于秋收起义的军官大多数是从旧军队过来的,残存的军阀习气比较严重,官兵待遇很不平等。军官经常随意打骂士兵,直接影响了官兵之间的团结和部队的战斗力。士兵委员会的设立,使民主不仅有了形式,而且有了实质的内容。毛泽东对士兵委员会曾做过这样的阐述:“士兵委员会就是监督院,是监督官长的。没有这样一个组织,士兵们就不敢讲话,讲了话也没有作用。成立士兵委员会就是要士兵敢于讲话,讲话也要有作用。”

当时,工农革命军里有一个叫郭天民的大队长,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作战勇敢、很有军事才能。但他有一个在旧军队里养成的坏习惯,只要士兵违反了纪律,抡起巴掌就打。以前打士兵,士兵不敢反抗,连申辩也不敢。成立士兵委员会后,士兵们反映了这一情况,毛泽东得知后立即对郭天民进行了批评,并在大会上公开了这件事。说工农革命军里有一个姓郭的“铁匠”,把革命军战士当铁来打,这是不允许的,是违反纪律的。经过这次教育,郭天民很快改掉了体罚士兵的毛病,重新获得了士兵的理解和爱戴。徐彦刚是1926年入党的黄埔军校毕业生,秋收起义时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担任第三十二团特务连连长。一天,徐彦刚和几个人在一起玩牌赌钱,被连士兵委员会主任吴照明发现,上报到军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那里。陈毅当即对徐彦刚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让徐彦刚受罚站岗三天。这两件事传开后,士兵委员会在部队中威信大震。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杨明点评: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设立士兵委员会,在党员和士兵群众间建立了联系的纽带,从而以党内民主推动全员民主,最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内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发扬党内民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党内民主既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途径。《准则》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搞得好,党内民主发扬得好,党内政治生活就积极健康、充满活力,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