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发布时间:2017-06-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 梅 孙秋香    

在江苏盐城市区西北角有一座不起眼的寺庙遗址,这里没有门庭若市的虔诚香客,没有金光披身的菩萨塑像,然而这里却是盐城人心目中一座永远的丰碑。它就是泰山庙,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之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地方——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在这里,铁军精神得以形成、发扬和传承。徜徉在这座安静的建筑里,看着一张张珍贵的旧照片,一件件充满沧桑的历史遗物,仿佛一下子又让人走进了那个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感受到了铁军精神的伟大意志与力量。

铁的信念与意志

铁的信念与意志是铁军精神的灵魂和精髓。这种铁的信念和意志体现在新四军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畏敌人的屠刀,不惧冷血的子弹,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1年,日军从东台、溱潼、兴化、陈洋四个方向直逼盐城,企图消灭刚刚重建军部的新四军。华中鲁艺师生根据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于1941年6月22日向盐城五区(现建湖县庆丰镇)转移。依照新四军军部的指示,鲁艺华中分院全体师生分成两队进行转移,一队随军部转移,二队另行转移。

1941年7月23日凌晨,鲁艺华中分院二队师生在教导主任丘东平的率领下从湖垛附近向楼王庄转移。当他们经过陶家舍、吉家庄来到北秦庄时,已是深夜。当时恰逢连绵大雨,道路泥泞湿滑。丘东平等人找了一座祠堂,在地上铺上稻草,让师生躺在上面。然而,危险此时正向他们逼近。原来,在鲁艺华中分院二队师生未到北秦庄之前,中共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社和印刷厂的工人们已在此住了数日,而丘东平他们并不知悉。但此消息被驻扎在古基寺的日军获悉,连夜向北秦庄赶来,进行围剿。

7月24日凌晨,鲁艺华中分院二队师生听见西南方向有汽艇马达声传来,大家紧急集合,准备迅速撤离北秦庄。然而,当队伍走出不远,刚过了一座小桥,突然发现对面有200多个全副武装的日伪军迎面冲来。毫无人性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向鲁艺师生扫射。鲁艺师生用仅有的8支步枪和20枚手榴弹,顽强抵抗着敌人的进攻。此时,丘东平冲到队伍前头,指挥着年轻的师生们游过大河,冲过木桥,撤离到安全地带。就在鲁艺华中分院二队师生大部分冲过桥时,8名不会游泳的女学生被凶恶的敌人堵在河对岸。在这危难时刻,鲁艺华中分院院部党总支委员李锐看到敌人扑了过来,大声说道:“同学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不成功便成仁,宁死也不能受辱啊!”说完,纵身跳进了大河,壮烈牺牲。戏剧系班长叶玲见李锐大姐跳河了,也毫不犹豫地喊道:“同学们,李大姐说的对,我们宁可死了也不能让敌人抓住!”扑通一声也跳下了水。为了免遭敌人的污辱,普通班学员宋莹随即纵身跳进河里。而后,不满18岁的上海姑娘王海纹整理了一下凌乱的头发,大声高喊:“同学们,要死一块死!”只听“扑通”“扑通”几声响,李馨、方青萍、季慧、张武钧几个姑娘也从容地跳入大河中,英勇就义。藏身于芦苇中,来自桂林《救亡日报》的女记者高静为之感染,毅然站出来怒斥日军后跳河。

九位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姑娘远离父母,放弃优越的生活,奔赴革命,不畏敌人的屠刀,英勇跳河,壮烈牺牲。从她们身上充分展示了新四军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畏牺牲的铁的信念和意志,正是这种铁的信念和意志,才使新四军在几乎全军覆灭的情况下浴火重生,在苦难中走向胜利。

铁的团结与力量

铁的团结与力量是铁军精神的动力与保障。这种铁的团结与力量体现在新四军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尖,挑在肩头;体现在老百姓对新四军真心的拥护与爱戴。当年新四军与老百姓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至今让人感动不已。

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奉命驻扎在洪泽湖边。一日早晨,彭雪枫师长到村外考察地形,突然发现路边一些青苗倒在地里,上面还有许多马蹄印。彭师长立即喊来通讯连的战士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前一天傍晚,通讯连的战士在溜马时,一不小心,让马儿踩在了青苗上。彭师长耐心地对身边的战士讲述了农民种植庄稼的辛苦与不易,而后对赶来认错的通讯连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接着,彭师长和战士们一起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青苗扶起来,并用土把青苗根部稳牢实了。后来,彭师长还经常把这件事作为典型,用来教育广大官兵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新四军像这样关心群众利益的事例比比皆是。1944年初,新四军时任第一师师长粟裕在驻地老乡陈子群家里开会。开会前,警卫员将粟裕师长的马拴在陈老汉家门前的枇杷树下。等开完会出来时,粟裕师长发现他的坐骑把陈老汉家的枇杷树下半截的树皮啃得精光,露出一截白白的树干。粟裕师长二话没说,立即掏出钱来赔偿陈老汉,并非常愧疚地说:“陈老,我的马把您的枇杷树皮啃坏了,我一定要再给您栽一棵。”后来没有买到枇杷树苗,他只好买了一棵黄杨树树苗亲自栽在了陈老汉的家门口。

正是新四军时刻把群众放在心里,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够在极其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

铁的纪律与作风

铁的纪律与作风是铁军精神的气质与内涵。这种铁的纪律和作风体现在这支部队有着严明如铁的纪律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的“三不走”规定,“一不准敲群众家门,二不准动群众一草一木,三不准大声喧哗,惊醒群众”的夜里行军“三不准”规定,一条条铁律至今传为佳话。

1938年6月,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一支队进驻苏南敌后,随即与副司令傅秋涛、政治部主任刘炎联名签署发布陆军新编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布告称“一切服从抗日抗敌即所以保卫地方必须严整部队纪律,不侵犯抗日人民一针一线,一切武装均应统一指挥、统一纪律,一切给养应首先取给于没收汉奸财产截击日寇辎重,其次动用公款,再次须由人民自愿捐助,一切勒派捐税概所不许”,以此严明军纪及部队作风。新四军初到茅山,由于当地老百姓对新四军不了解,不知道这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害怕部队骚扰,就家家关闭屋门。为了打消老百姓的疑虑,新四军在大雨中宁可露宿街头老百姓家屋檐下,也绝不跨进老百姓家门半步,模范地执行党的纪律,对老百姓做到了秋毫不犯,最终新四军这个“仁义之师”被苏南老百姓所接纳和爱戴。

正是新四军遵守了铁的纪律和作风,才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新四军铁的精神依然激发我们奋斗的豪情。让红色的火炬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铁军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