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

发布时间:2017-06-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傅益瑶    

作者简介:傅益瑶,江苏南京人。傅抱石之女,水墨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获日本最高美术评论奖“伦雅美术奖”“神道文化奖”,获评2016“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世界。而今天,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大好时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使命就更加重大。

文化自信一直都是我人生最基础的支持,是我灵魂的、精神的、也是我力量的来源。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这样强大地影响着全世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从来没有消解过,就是因为它是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地增加生命力,变得更强更大。

我是个画画的,我想就自己的经历来谈一点感想。

我的爸爸傅抱石是非常热爱南京这片土地的,他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我爸爸对南京的诗词文章、绘画,非常喜欢,从小就在我耳边,不断地讲凤凰台,讲玄武湖。到玄武湖去散步的时候,他都跟我讲那些有趣的文史故事。

我父亲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身体力行者。大家可能记得我父亲画的《虎踞龙盘今胜昔》,把紫金山、玄武湖都容纳到毛主席的诗词之意中。还有《金陵四景》,春夏秋冬,那种感觉只有我们在南京生活的人,对南京四季有感情的人,才能把南京四季的变化画进去。

我父亲一直说,中国画是对技术要求非常特殊的艺术,这种技术是千百年来靠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因此,泥古不化是不行的,弃古为今也是不行的,只有怎样呢?那就是变古则新。什么叫变古则新呢?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变成一个活泼生动的艺术理念,传承的东西才会继续有生命力。只有变古则新,在传承中创新,才是中国绘画千年不衰的奥秘。今天,摄影艺术对绘画的冲击是很大的,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绘画越加凸显出它的魅力。为什么呢?为什么它不动摇,而越来越被人喜欢,被人推崇呢?大家都知道,这是有理由的,中国绘画,它不是一个简单地把对象纳入画面,而是把对象纳入自己心中,由自己心中喷发出来的一切,才能变成艺术。那就是我们要说的代代都要有笔法,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

中国绘画最早解决了最难的一个叫绘画空间的艺术哲学命题,这在宋朝的时候就解决了。所以宋朝是中国绘画成就最高的黄金时代。水墨用笔,是技术,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它是一个最能直接表达人的心灵脉动的艺术语言。这是没有办法用任何机械、任何其他的工具甚至人工智能来代替的。那里面有我们生命的欢乐,我们生命的痛苦,我们生命的一切价值等。

中国画的精髓,在于一直传承着文以载道的价值观。西方画讲究视觉,觉得没有人画过就是好,但这夺人眼球不夺人心魄。中国绘画讲究文以载道,其中有精神内涵的因素,反映在构图的处理上,选择什么样的人物,选择什么样的表情,都是想让你理解艺术创作。做人要身正根深,才能不负众望。身子不正,道德规范都没有,连笔都不会拿。根深,才可以手舞足蹈,由你自在。所以我觉得,中国绘画不但是昨天,今天和将来都是会被全世界各个地方推崇的一个具有极大魅力的艺术。我到了日本已30多年,我才去的时候,觉得非常失望。中国绘画在日本传承上千年,在日本的艺术土壤中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要把中国绘画的价值体现出来,必须要自己去行动。因此,我在NHK日本国家电视台,一个叫做“水墨画”的教育节目里,坚持告诉大家,要画水墨画,一定要中锋执笔,一定要以心而动。水墨画障壁画,千年以前就是中国的艺术形式,但现在几乎没有了。我就会坚持画非常大的水墨长卷画。

我在日本遇到一个非常奇妙的题材,那就是民间祭。民间祭是中国传到日本、在日本仍然保留的民间祭祀活动。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并没有画家去创作这类题材。民间祭对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题材,对水墨画也是一个全新的题材。画作要表现天地人整个运转的场景,时间是移动的,万事都在移动,给绘画创作增加了难度。但是我画民间祭有别人无法媲美的优势。因为我深深领会民间祭的精神,这也是我在日本受到诸多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日本参与到民间祭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民间祭文化的精髓。日本做了一个45分钟的节目《民间祭绘画作品的第一百张的挑战》,我的作品收到非常好的反响。在日本,我画了一百多张,日本民间特别喜欢,并且给了我一个“民间文化传播”的功劳赏。这是一个特殊的赏。同时,因为有了这个,在我们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题中,我画了一张15米之宽的《端午颂》,也在国内国外巡回展出。刚刚在东京巡展,年底要在台北巡回展出。水墨能够画非遗,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创新的勇气和去解决问题的传统。我觉得新的一带一路时代会给我们开创更好更大的一个世界。让我们继续去努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首届紫金文化论坛的主题演讲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后刊发。)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