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州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围绕“谁来讲理论”“怎样讲理论”等现实课题,在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路径载体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尝试,形成了“百姓名嘴”“志愿宣讲团”和“理论故事会”等工作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一、坚持让群众讲理论,推动理论教育主体更加大众化
做好理论宣传工作,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是谁来传播理论。我们认为,宣传工作本质上是做群众的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此,我们积极推动理论宣传教育由专业化、精英化向群众化、草根化不断渗透、相互融合。
一是在草根中选达人,建立“百姓名嘴”宣讲队。2008年,我们面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开展“百姓名嘴”大赛,海选一批表达力强,形象好,能用群众语言生动活泼地讲理论、说形势、议是非的宣传高手、文化能人,组建首支泰州市“百姓名嘴”理论宣讲队,共有成员106人。其后又陆续开展了两届“百姓名嘴”大赛,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目前,“百姓名嘴”宣讲队成员数达到300多人。9年来,“百姓名嘴”宣讲队深入全市机关、企业、街道(社区)、乡镇、学校等基层单位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直接受众超过300万人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反响强烈,成为泰州市理论宣讲的亮丽风景。
二是在志愿者中选热心人,培育形势政策教育志愿者宣讲团。宣传工作面广量大,靠少数人做工作是不够的。我们借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广泛建立各类志愿者的好做法,尝试建立宣讲志愿者队伍。2011年伊始,我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形势政策教育志愿宣讲者。此举一出,各界人士热情高涨、踊跃报名。经过资格审查和集中培训,一个包括7个分团、39个支队、1500多人的“志愿宣讲团”应运而生。在志愿宣讲团成员中,既有普通党员干部,也有离退休老同志、中小学教师、大学生村官、私营业主;既有七旬、八旬老人,也有“80后”“90后”青年。他们大多坚持参加各类讲座、关注理论前沿,成为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新兴生力军。
三是在群众播音员中选能人,打造“理论故事会”宣讲队。随着全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播音员、宣讲家,“百姓故事百姓讲、百姓讲给百姓听”成为潮流,涌现一批会讲故事的能人、高手。为了用好这批人,使其能够成为传播党的声音的有益力量,2014年底,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理论故事大王”评选竞赛活动,并结合年度党员冬训,在各市区及各乡镇共组建了不同层次的“理论故事会宣讲队”90余支。两年多来,理论故事会宣讲队深入基层共巡回宣讲1000多场,直接听众达50多万人次。“理论故事会”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在泰州基层引发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中宣部理论局、省委宣传部和泰州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百姓名嘴”等群众性理论宣讲队的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少数人开展理论教育力所不及的难题,有效扩大了理论宣传普及的覆盖面,为理论大众化和理论化大众打牢坚实基础。
二、努力化深奥为生动,推动理论教育内容更通俗易懂
推进理论大众化,基础在大众,核心在通俗化。对于组织群众讲理论而言,通俗化既是优势所在,更是本分所在。为此,我们始终把通俗化作为“百姓名嘴”等群众性理论宣讲的立身之本,始终坚持以通俗化引领大众化。
一是故事式说理。一直以来,在理论宣传教育尤其是面向基层听众的理论宣传教育中,存在着“两张皮”“空对空”的现象,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台上讲的人照本宣科、囫囵吞枣,台下听的人则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种困境,我们从2014年起,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编故事、讲故事、评故事活动,建立“精品故事库”,编印《理论故事会》一书,组建理论故事会宣讲队,引导广大理论宣讲者采取以“事”说理、依“案”释理、举“例”明理的方法,寓理论于故事,把高深的理论变成通俗的道理,把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释理,使理论宣讲“讲的好讲,听的爱听”,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二是艺术化宣讲。为了增强宣讲感染力,“百姓名嘴”等群众性宣讲队员发挥各自特长,把党的创新理论编成快板、歌谣、方言韵白、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理论宣讲。同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通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融入多种文化艺术的元素,如影视资料、图片漫画、音乐伴奏、数据图表等,使宣讲内容通过多姿多彩的形式得到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把理论教育寓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增强了教育效果。
三是轻微型讲座。“百姓名嘴”及理论故事会成员的宣讲,更多地采用快捷、轻便的形式,紧密联系群众身边发生的事件,讲政策、讲法规,传递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精神。他们的宣讲是“短信式”宣讲,他们的报告是“微博式”报告,他们的讲座是“轻博式”讲座,就事论事,一事一议,一般就是一二十分钟,长的也就半小时左右,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这种“短、平、快、简”的宣讲方式贴近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和心理节奏,顺应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时代潮流,深受基层群众的赞许和欢迎。
三、突出生活化教育,推动理论教育形式更接地气
理论宣讲融入百姓生活是理论走进群众,实现理论传播多样化、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泰州的理论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相适应,努力寓教于劳、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理论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坚持便民原则,课堂跟着人群走。遵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面对面理论宣讲的要求,泰州群众性宣讲工作不再是把听众拉到会议室、报告厅,而是把课堂开到了人群中,宣讲跟着人群走,群众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于是,广场讲坛、板凳学校、草坪教室、楼道课堂成了理论宣讲的基本形态,只要是人群集聚的场所,都是志愿宣讲者们的讲堂,只要有听众,人数不论多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皆可。这种非正式、非任务性的讲授,听众学得更开心、更轻松。
二是消除心理距离,与听众平等交流。“百姓名嘴”等群众性宣讲工作者大多来自基层,本身就生活在群众中,他们对群众所想所思感同身受,也知道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种平等的、零距离的宣讲,给人的感觉不像在开讲座、作报告,而像在聊天、拉家常、讲故事,能够更好地消除人们对理论教育的冷漠与反感。
三是满足百姓需求,在体验中融教化。2012年以来,我们将百姓喜闻乐见的广场舞重新谱词、编排动作,推出全新的理论宣讲活动——“养心健美操”,通过培训比赛、广泛推广,借助广场舞这一活泼多变、娱乐性强的活动载体,将理论宣传的场所搬到了广场上,移到了舞步间。
把教育融入生活,把教育变成服务,使理论教育更接地气,是泰州理论宣传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曹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