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发布时间:2017-06-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 进    

以理论宣讲架构起科学理论与基层之间的桥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宣传工作的时代重任,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理论需求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十多年来,我经历过多个岗位,但无论到哪里,都一直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当成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理论宣讲是责任也是使命,哪怕“订餐热线”经常被打爆

每当中央全会刚开过,我的理论宣讲“订餐热线”总会接到很多的来电。为什么会有小小的影响力,我觉得是责任使然。前年,我在《光明日报》头版的文章里写下了自己的心声:“多元的社会,正是理论工作者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们的使命就是蹲下身子作桥梁,挺直脊梁作灯塔,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让党的创新理论造福人民。”

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金融危机中,一场《我们同舟共济》的讲座,让银行的员工树立“弯道超车”意识,一放一压间腾挪跳跃出巨大空间;建党95周年时,一场《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史的辉煌,更感悟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而《让改革的旗帜高高飘扬》则让企业家们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经济新常态有了更深的领悟,对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充满了信心。近5年来,我在省内外作了500多场报告,北京、上海、新疆、安徽及江苏的多个市县都留下了我宣讲的身影。清华大学、江苏省委党校、长三角党校校长论坛、南京“雨花讲坛”、南通“江海大讲坛”等知名讲台,我也进行过宣讲。《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多次在头版刊登过我做党的理论宣讲志愿者的事迹通讯。江苏省委宣传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三次评选我为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去年10月,我还入选中宣部表彰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我觉得,既然理论宣讲是中央要求时代需求人民渴求,那我们就要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铁嘴丹心”很动听,但我更愿意在宣讲中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

“学习注入激情,理论宣讲会更有热情;学习成为常态,理论宣讲才能进入状态。”身为县委党校的常务副校长,对党性的追求自然要超越普通党员的标准。在宣讲过程中,我一直遵循着:“正步看齐,党性原则,这是宣讲的出发点,更是一切讲座的生命线。”“党校教员都不讲纪律,那还有谁来带头遵守?”所以,我的宣讲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弘扬的都是主旋律。听众评论说:“听徐进,向前进,他的尺度总能把握得非常巧妙。”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那什么是真正的彻底?我的理解是真信真懂真用。我觉得,好的理论宣讲需要饱含着“三情”,即感情、乡情、激情,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怀感情。宣讲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是一项“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而又光荣的事业。我们对这一事业要怀有深厚感情。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最基础的在于对党的创新理论要有坚定的信仰,也就是真信。只有真信,才有真情;有了动力,就会努力。始终带着理性和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

要有真效果,创新理论宣讲才有真用。习近平同志讲:“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理论宣讲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如何才能实现呢?我觉得,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练好“时尚话”,是比较有成效的一种做法。宣讲中,我与农民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与干部说责任担当、廉政勤政,这样的讲座听众往往都非常愿意听。

找到思想共同点,找准利益交汇点,这样的宣讲才能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有人说我是“铁嘴丹心”,《新华日报》头版头条说我“大道理也能讲得入耳贴心”,我却只想再次走到群众中,再来一次创新理论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

宣讲是专业工作,讲究技巧可提升理论宣讲的吸引力说服力

宣讲不是随便就讲,理论工作者自己首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完备的理论架构和丰富的理论工作实践,还要有对宣讲理论的探究、对宣讲技巧的研究。这方面,我做过一些探索。比如要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源头,更是基层理论宣讲的起点;比如要解决群众的心头之惑,解惑了方能明理,明理了方可认同,认同了才能追随;比如要引导群众的共同心声,理论宣讲绝不仅仅是一次告知,更是一个借助宣讲形成“正能量”,为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奠定基础的过程;比如要运用群众的生活语言,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和群众“乐于听、听得见、听得懂”的语言传播理念;比如要结合群众的工作实践,尽可能让他们感到好听,也要觉得好用。

我认为,到基层开展宣讲是新时期党校的职能之一。为此,在党校系统我提出“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打造出党校流动课程,以“菜单式”宣讲直接将创新理论送到乡间田头、企业车间。我还先后送教到新疆、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地,为海安籍在外流动党员送上精神大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因为担当,因为使命,更因为大众情怀,在宣讲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系中共海安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曹巧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