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俊,江苏扬中人。中华书局总经理、中国出版协会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本次论坛的主题“文脉传承”,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结合我所在的古籍整理出版行业和我所了解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谈谈两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个方面,谈谈“古籍”与“文脉传承”的关系。
什么是古籍?可能从一般人来说,古籍就是古书,就是线装书,这是从外在形态上来说。在一些读者心中,古籍就是“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十三经”“四大名著”,这是从内容着眼的。现在,国学受到全社会关注,可能在一些人印象中,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都是局部的认识,属于各取所需、各为所有的层面。那么,如何理解“古籍”?我觉得,宏观地说主要有这么两点。
第一点,古籍就是古代典籍,是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不是简单的一个物质的存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5000年,有明确纪年的历史有3000年。古代典籍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之所以没有能像中华文明一样,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断失。
第二点,中国的存世古籍世界独有。中国历代著述有多少?目前没有准确的答案。中国存世的古籍有多少?多少种?多少卷?多少册?过去人们常常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这样的话来形容。2009年,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中国古籍总目》,经史子集丛五部26巨册,著录存世古籍20万种。这是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调查基础上出版的,品种数超过了以往的认知。中国存世古代典籍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无所不包、举世无双,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理解了这两点,我们来看看江苏。江苏一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清代以前江苏籍作者的著述,虽然目前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是接近十万种大致可以肯定。根据江庆柏先生《江苏现存著述目录》的统计,现在存世的江苏籍作者著作,至少在3万种以上;存世可见的地方志也超过1000种。就从这一点讲,江苏始终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文献之都。可见,江苏文化源远流长。
回到“文脉传承”。什么是“文脉”?我们常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文脉最形象的比喻。“文脉”既是“文化传统”“文化基因”,又是“文化延展”“文化承序”。那么“文脉”在哪里?我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物质的文化遗存中,文化遗产;二是在文字记载中,古代典籍;三是隐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观念、思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日常习而不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三者之中作为人类文明文字记载的古代典籍是最核心的,最精髓的,也是最流传有序的传统文化载体,是“文脉”所系。今年初,中办和国办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一个恰逢其时的重要举措。
第二个方面,我想就目前开展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谈一些个人认识。
将古代典籍的整理,放在“文脉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下,其要义有哪些?我认为主要关注三点:第一点,文脉工程是对江苏文化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是一项摸清家底的基础工程,通过系统梳理江苏文脉资源,保存江苏集体记忆,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同时也彰显江苏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第二点,“文脉工程”既要对江苏历史文化典籍集中整理呈现,更要对江苏历史文化作系统提炼和挖掘,凸显江苏文脉的主体、主干。古代文化典籍是文化观念、思想智慧、人类精神的主要载体。整理古籍,大处而言,是对传统文化的梳理,选择和提升是其中应有之意。第三点,是当代价值的体现。文化传承必须介入当代文化建设,否则必不能实现传承之功,所谓“一脉所系”“一脉相承”都有上传下承、承前启后的意义。所以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典籍的当代价值的挖掘和体现,应贯穿文脉工程始终。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放在文脉传承和创新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应当实现以下三个基本的目标。第一,能够全面把握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建构一个最能体现江苏文化丰富性的新文献体系,为研究传承江苏文化发掘新的宝藏;第二,能够从时代高度建构一个最能表达江苏文化深厚性的话语体系,为研究传承江苏文化确立新的学术标准;第三,为弘扬发展繁荣江苏文化建构一个智库平台,创新江苏文化内容产品,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历来是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基地,是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前沿,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区,更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江苏文脉的传承创新,要做出江苏高度,助力江苏文化繁荣发展,将丰富、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转化为当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我们期待江苏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二者都能与江苏的历史地位、时代要求相匹配,经济腾飞,文化昌隆。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