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传承江苏文脉

发布时间:2017-06-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邬书林    

作者简介:邬书林,江苏镇江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

 

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脉传承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和江苏正面临一次极好的机遇。在此,我讲三个观点和大家交流。

第一,传承文脉,与时俱进地推进创新发展,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文脉传承推动创新发展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去考量,我们应当有一个高度和立意。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友人时深刻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文脉传承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传承文脉、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华民族5000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从未间断的文脉和精神追求,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在文脉传承中,只有不断地推动创新发展,不断地丰富文脉的内涵,拓展文脉的内容,文脉才得以延续、辉煌。世界历史证明,随着政治变革、思想解放、重大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会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成为世界中心,而经济中心的形成也会进一步促进科技、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状况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世界的中心在不断转移,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同时要考虑,怎么用文化创新、文化繁荣,使中国有条件、有机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中心。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的时候,我国学者又一次预言、又一次期盼、又一次希望中国人要抓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带来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有信心、有目标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近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建设了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道路,架起了世界上最多、最高、最长、最美的大桥,实现了电力特高压传输,在量子力学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地传承文脉、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文化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努力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我们传承文脉应当有这样的立意,应当有这样的追求。

第二,传承文脉,与时俱进地推动创新发展,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进步的历史机遇,以新的理念、应用新的技术推动文脉传承和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正革命性地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运用,有利于信息的收录、加工、整理和传播,使文脉传承和创新可以间接地吸收古今中外人类已有的知识,这就为文脉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催生了各种应用平台的出现,使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思想交流更加便利。当前要研究如何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环境下来推进和延续我们文脉的创新发展,我们应当自觉把握好、用好这样的机遇,自觉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来传承文脉。

第三,传承文脉,与时俱进地推进创新发展,要抓住创新的核心。古往今来在文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无一不是人类的创新成果。只有创新成果才能成为文脉的一部分,只有创新才能作为成果,只有创新才能传承。

传承文脉,创新发展,我们江苏人要以先人为榜样,在江苏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贡献才华,更要到世界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同时我们还应当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众多的史上先贤加入丰富江苏文脉。王昌龄在镇江留下的千古名篇,昭示我们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林则徐在洪泽湖主持的治水工程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湖南人魏源在南京撰写《海国图志》,开创近代国人谈世界史地的先河。

今天江苏文脉的发扬光大,需要江苏、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