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申长雨    

主讲人:申长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使中国这条巨龙飞得更高、更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靠什么?我想除了改革开放外,毫无疑问就是创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同样被置于首要的位置。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创新?怎样通过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来更好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为何现阶段如此重视创新?

首先,从历史客观规律来看,科技落后曾经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明末清初开始,我们国家的科技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并最终成为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回顾200多年的全球工业化历程,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都失之交臂,如今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多年补回来,则需要一个强大的创新力量。

其次,从现实发展需要看,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只有把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中有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而我们在这条微笑曲线上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国际分工中位于价值链的低端,例如原料供应、加工组装这些环节。而价值链的高端,例如设计研发、售后服务这些环节,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这个领域,我们是缺乏竞争力的。再例如,我们的大飞机,前一段时间完成了首飞之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速滑行。但是大飞机用到的航空发动机却是进口的。还有我们引以自豪的高铁,其中的一些核心的装备还是依赖进口。又比如,我们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终于有了一颗中国芯,可以潜到水下4500米,而之前潜入7000米时所使用的很多零件是进口的。在一些民生领域中我们同样如此。以手机为例,2016年,华为、OPPO、VIVO等国产手机出货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5,但是手机行业总的利润却被苹果和三星拿走了93.8%。为什么?因为手机的两大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不在我们手中。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都热议:我们终于可以生产圆珠笔笔尖上的小钢珠了。情况的确如此,虽然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每年生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是过去很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掌握在瑞士、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手里。

不过不用沮丧,这些年我们经过努力,创新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天宫2号实现交汇对接,在轨停留了30天并成功返回地球,新一代的大推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的超算系统,LED照明技术,第一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等例子,都表明在一些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是齐头并进的。

再次,从国际发展大势来看,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刺激实体经济的国家战略和创新计划。如美国制定了制造业回归计划和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日本实施了再兴战略,韩国制定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实施了“新工业法国”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2015年,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战略部署,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没有别的途径,只有靠理念、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

创新靠什么?靠人才,靠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首先是人才,我们要不断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实施一系列引才计划,加快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再到人才强国的转变。其次是知识产权制度。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里面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一是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二是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这是“知识产权强国”首次作为国家的重要部署。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更好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要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原动力”所在。我国科技创新主要是靠两个轮子来驱动,一个轮子是政府驱动创新,另一轮子是市场驱动创新。无论是政府驱动创新还是市场驱动创新,都离不开知识产权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同时,知识产权还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与纽带。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桥梁,解决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更好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要围绕三期叠加,坚持三管齐下,点线面结合、局省市联动、国内外统筹,构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整个链条,继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强企的点上突破。在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建设上,我们要着力打造像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形成几个高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方面,我们要重点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建设,比如北京海淀、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武汉等。在知识产权强企建设上,重点打造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例如华为、中兴、腾讯、中策等。江苏知识产权工作在全国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多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江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江苏还是首批全国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

第三,要努力推动实现五个转变: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大到强、由多到优转变,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知识产权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知识产权管理从多头分散向更高效能转变,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从积极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

在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大到强、由多到优转变方面,我们要秉持“质量取胜,数量布局”的理念,通过数量布局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专利质量上去。去年,我们正式启动了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围绕专利的申请、代理、审查、保护、运用等各个环节,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从不断加强向全面从严转变方面,一是严保护,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大保护,包括审查授权、注册等级等;三是快保护,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把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协调联动起来,提高效率。

在推动知识产权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方面,一是建机制,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让创新者真正能够通过创新获益。不少地方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四川出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职务发明成果的混合所有制被称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小岗村实验”;江苏省政府出台了18条关于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措施等。二是搭平台,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在平台上实现知识产权的综合性应用,包括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等。三是促产业,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例如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专利密集型产业。

在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从多头分散向更高效能转变方面,总体来讲,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原则是“一个遵循、两个有利于、三个符合”。“一个遵循”,就是严格遵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的精神,按照中央批复的方案去推进。“两个有利于”,就是纵向要有利于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横向要有利于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的整体效应,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三个符合”,就是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符合国际惯例、符合知识产权的客观规律。

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从积极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方面,首先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个全球框架下发挥好“独立一方、多重角色”的作用。“独立一方”,即要维护国家自身利益;“多重角色”,我们既是世界第一梯队的知识产权大国,又在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梯队里边。其次要用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经中央批准,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负责人,其中有近30位部长级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各方达成了知识产权合作长效机制。今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成更多的合作机制。再次要做好知识产权外交,做好外交布局。例如北有中蒙俄知识产权研讨会,南有“东盟10+1”,东有中日韩三国会议,西有“一带一路”高级别会议,同时我们要用好“博鳌亚洲论坛”重要平台。最后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双边合作。现如今我们与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美日德法英等,下面要加大合作力度,加深合作内容。

 

责任编辑: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