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设计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路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如今,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实现目标已毫无悬念。与此同时,站在发展长周期的高度,从战略上来谋划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又一个“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在2049年左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保证,也提上了重要议程。
中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没有标杆可以参照,未来的发展之路注定是充满风险、危机和各种前所未有挑战的。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还会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还要从现代化的未来,来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强化其对未来“布阵筑基”作用。同时,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延续,还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须以更宏大的战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路径,来开辟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预期的奋斗目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发展,必须坚定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并且写得更好更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2021年到2049年的发展长周期中,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较长的新阶段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将细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就全国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而言,总体上还会有10年左右的“后小康”或“更高水平的小康”阶段。这个阶段不仅和“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同时也将对未来的“基本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阶段起到布阵筑基作用。
因此,坚定把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辟发展的新境界,必须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精髓,让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必须确立长周期的发展战略,运用新发展理念来驱动创新、深化改革,培育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此后的又一个发展长周期中,如期建成现代化强国。具体的实施路径,应通过三大战略来推进:
一是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把创新驱动作为重大战略实施好。要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统领作用,下好创新先手棋,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地位,让科技创新上升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围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制定的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站在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跻身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让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要素,勇于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二是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顺应城乡与区域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转变以往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理念,实现从强调城市单一功能的转型突破,上升为整体系统推进转型,加速向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还将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将提高到70%左右,城镇人口新增3亿多。面对这种趋势,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土地改革的巨大潜力,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和谐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建立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智慧、质量、集约、共享主导的城镇空间新秩序。特别是针对高铁框架体系对中国城市与区域体系的重构,把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创新带动性上升到国家综合竞争力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出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之路。
三是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中、新的国际秩序体系的构建中,注重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的战略统筹与利用。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方位展现大国崛起的气度、责任和价值追求。进一步丰富“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化战略互信,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探索构建起一个能够超越意识形态、被各国普遍认同的规则或制度,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框架,从而在世界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话语权,进入全球经济的中心,走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惠泽世界的新型中国现代化之路。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要直面推进全面小康之后仍然存在的各地发展水平的差距,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和实施步骤,解决好“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问题,最大限度地在区域和国家层面降低实现现代化的成本和代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在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阶段中,主要指标达标后,可以先行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在国家层面起到探路和引领作用。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