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之后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这一提议由概念阶段逐步进入操作阶段。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王文
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主席概括了丝路的四大精神。他用约900字的篇幅,厘清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种丝路精神正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不仅给予学者更多后续研究启发,也对现代社会有更深远的行为启迪。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是对“一带一路”合作共建更高的要求,更深的期待,更远的呼吁。同时,这五大“一带一路”的愿景与“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外呼应,也是就四年来的“五通”内容一一对应地提出更具体的实现目标,代表着一个崛起的大国将会在未来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的坚定意志与深远主张。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海上丝路研究院执行院长 何帆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在和平中互相合作,因为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要在开放中互相包容,因为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要互学互鉴,因为“一带一路”是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新理念,将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要互利共赢,只有各国一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才能使合作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 席会东
丝路精神为实现“一带一路”规划的蓝图和愿景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为破解世界发展困境开出了药方。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倡导不同宗教信仰和谐共处,坚持不同国家合作共赢,用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冲突对抗,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不仅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蓝图,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