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永驻抗日山

发布时间:2017-09-0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孙秋香 朱 瑾    

黄海之滨,苏鲁交界,沂蒙山余脉,江苏北大门的赣榆西部,矗立着一座世界上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这座山,有全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这座山,长眠着1800余位革命先烈,镌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这座山,虽没有高耸的山峰,却是人民心中最为景仰的精神高地。

抗日山,不单纯是一座山,更是一尊由血肉和信仰铸就的丰碑,在人们仰望的视野里巍巍屹立。这里,每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都是一段光荣的历史,都充溢着一股凛然的正气,都包含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都滚着硝烟,裹着烈火,都是歌,是诗。近日,记者走进抗日山,瞻仰烈士英魂,聆听历史诉说。

一座山的诞生

行驶在路上,不远处纪念塔上的八路军战士塑像映入眼帘,一手握枪,一手擎旗,以守卫的姿态,眺望着远方。这尊塑像已伫立了76年。70多年前,因为这座碑,成就了这座山;70多年来,在人们的心中,这座山就是一座碑。那高塔,那丰碑,令人联想到那炮火硝烟的岁月。

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历时一周,攻克敌伪海头、兴庄等近10个据点,毙敌、俘虏伪军1000多人。此次战役中,115师某部18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被日军包围在炮楼里,他们与敌人恶战一天,毙敌50余人。但岂料日军用手榴弹直接击中炮楼,夺走了10名勇士的生命。剩下的8名战士趁着夜色,藏到了当地百姓家中,却不幸被敌军抓捕,他们被酷刑折磨了六天六夜,最终只有1名战士逃出虎口。这名战士叫孟兆阁,但令人惋惜的是,三年后孟兆阁在石沟崖战役中英勇牺牲。这就是“青口十八勇士”的由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被受阅战士高高擎起,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人民的检阅和敬仰,他们的壮举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他们的精神在和平年代中被铭记。

长歌当哭,悲祭英烈。为了安葬青口战役死难烈士,滨海军民提出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时任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委的符竹庭,亲自为其踏勘选址,跑遍了附近的各个山头,最后选中了赣榆县的马鞍山巅。建造纪念塔时,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抬石背土,周边村庄的石匠们出工出力。日军“扫荡”干扰,物资短缺,但这都没能阻止滨海军民修建纪念塔的脚步。当时,没有大号毛笔,正在党校学习的山东纵队2旅5团团长武中奇用几十根苘扎起来,一气呵成写出“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铁骨铮铮的大字。

1942年7月7日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塔顶为地球造型,象征着不仅要解放全中国,更要解放全世界。1943年7月7日建成了续塔和纪念堂。此后,随着小沙东海战中牺牲的烈士遗体迁葬到马鞍山和符竹庭烈士墓的修建,到1944年7月,抗日山烈士陵园初具规模,马鞍山也更名为抗日山。

青山有幸埋忠骨

“马鞍山麓松不老,丰碑遥指入云霄。黄土有幸埋忠骨,三千英烈任凭吊。”这里埋葬着数千名烈士,曾是数千个鲜活的生命,是数千支青春的挽歌。他们为了民族的存亡,甘愿血洒疆场、舍生取义,最终在这个特殊的兵营——烈士陵园慨然集结。这里的一草一木,似无数鲜活的生命,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历史的镜头在闪回:

1943年的春天,原是一个喜悦的春天。这一年,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对于新四军第3师来说,也有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那就是经师党委讨论决定,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干部队共51人将赴延安学习。3月16日晚,3师干部队乘木船经连云港海域北上。17日凌晨,船行至秦山岛附近海域时与日军巡逻艇相遇。日军巡逻艇用机关枪疯狂扫射,干部队将士们只有驳壳枪和手榴弹,却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巡逻艇的进攻。身负重伤的彭雄指挥战士们扬起风帆,北撤到赣榆小沙东海域,寻机登陆上岸,可日军3艘巡逻艇又急速追来,交叉火力封锁登陆。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在海面上跳动,海面上留下了一条条鲜红的血痕。这次悲壮的海上血战,从清晨持续到傍晚,彭雄、田守尧等16名将士以身殉国,烈士的遗体就安葬在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中,冢前碑刻有陈毅元帅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沿着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向上走,会看到庄重肃穆的六角墓亭,那是符竹庭将军墓。这位江西广昌的“小鬼”,一生总是在战斗。7岁时父母双亡,11岁进杂货店当学徒,16岁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长征路上的历次反“围剿”战斗到平型关大捷,从挺进冀鲁边区到创建滨海抗日根据地,他转战万里,屡建奇功。1942年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时,将军曾说:“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一语成谶,第二年,符竹庭以身殉国,时年31岁。

70多年来,长眠于斯的3576位八路军、新四军烈士,“死后依生前战斗序列集结”,伴随着他们爱戴的符竹庭、彭雄、田守尧等将领,一起注目着苏鲁大地,活在赣榆人民的心中。

抗日山上的国际主义

在滨海抗战中,不仅牺牲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也牺牲了最亲密的国际战友。一位是德国共产党员、战地记者汉斯·希伯,一位是从侵华日军战俘成为八路军战士的日本人金野博。“心愿未遂身先亡,血洒异国华夏泣。”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为正义献身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被人们铭记。

山腰上,形似子弹的纪念碑是希伯同志纪念碑。“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希伯出生于波兰,定居于德国,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一生曾两度来华。他以锋利的笔,同八路军、新四军的枪密切结合起来,打烂了敌人的钢盔。希伯短暂的44年生命中,有2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为报道中国抗日战争情况,他曾去延安采访,见过毛泽东,又到皖南云岭访问新四军军部,见到过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人。1941年11月,希伯在随队采访途经山东大青山时遭遇敌人扫荡,不幸牺牲。他在牺牲后没有归葬故里,而是埋葬在他热爱的这一片土地上。这也使得抗日山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战的纪念丰碑,而且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永远祭奠。

与希伯纪念碑在同一坡段的手榴弹式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国际友人金野博同志修建的。金野博原是侵华日军,1939年应征来华,第一次参加梁山大扫荡时被俘,后经我方说服教育,逐渐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加入日人反战同盟,并担任鲁中支部支部长。1944年春,他在去反战同盟山东支部汇报工作的路上被捕,后被秘密杀害于日军驻济南宪兵队部。樱花的花期短暂,就如他25岁的短暂生命。从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到后来转战滨海大地的反战志士,当他在火线上被俘以后,临死前仍不屈不挠地高呼:“打倒法西斯军阀!”

山之魂魄永流传

抗日山的重量,是气节的重量,是民族魂魄的力量。抗日山用它那伟岸的身躯和气壮山河的气概,为中华民族凝结沉淀了一个坚固无比的精神家园。

2014年9月1日,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连串“头衔”纷至沓来:“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历经战火的洗礼,走过建设的艰辛,时至今日,抗日山日益积淀成为民族精神之山、民族智慧之山、民族力量之山。

长眠于此的英雄儿女,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战火硝烟中,以铮铮铁骨、青春热血铸就了前仆后继、矢志不渝的民族进取精神;在赣榆大地上,根植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传承好“抗日山精神”则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传好“抗日山精神”,赣榆区一直不遗余力。与中央新闻纪录片厂联合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抗日山》,在央视和江苏电视台播出;组建“抗日故事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农村,宣讲赣榆抗日故事200多场;出版《抗日山诗词选》《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长篇报告文学;编写《刘少奇在赣榆》《纪念符竹庭将军殉国七十周年书画集》《赣榆抗战系列丛书》;和中央新影集团、央视发现之旅频道等联合拍摄大型抗战纪录片《青口十八勇士》、电影《青口十八勇士》;组织成立抗日山精神研究会,挖掘抗日山精神内涵,让“抗日山精神”家喻户晓。这个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在人们对英烈越发深厚的缅怀与感恩中熠熠生辉。

 

记者手记

时光的流水会冲淡人生的记忆,然而战争岁月那些血与火的斗争,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就像抗日山的碑刻,任凭风吹雨打,永远不会褪色。这次我们有幸参观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山顶那座高达十几米的纪念塔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它巍然矗立,如一柄青铜铸剑,直刺苍蓝的天穹。这座塔,正是一座山峰岿然挺拔的所在,也是抗日山最壮丽的象征。

在不同坡段,这些形似刺刀、炮筒、手榴弹、子弹等特殊形状的碑塔,承载着闪烁寒光的故事,又透露出抗战时期独特的战争意蕴。它们静静地讲述着一段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这些都是历史,也是昭示民族进步的教科书。正如连云港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思文所说,“传承、弘扬抗日山精神,既是对先烈的最好祭奠、最大纪念,更是对广大干群的最好教育、最大凝聚”。

回首历史的群峰,记载着先辈英雄的功勋。是他们——砸碎镣铐,举起刀枪;是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今天,我们瞻仰青山、缅怀历史,就是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纯洁的党性要求自己,以崇高的信念激励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本栏目感谢连云港赣榆区委宣传部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