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大型原创史诗话剧《雨花台》在南京首演。2016年4月,在全国各地高校启动巡演,运用台上演出、线上宣传、线下活动等方式,向全社会讲述雨花英烈故事,传播雨花英烈精神,话剧《雨花台》以其信仰的力量、家国的情怀、不屈的精神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强烈认同,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反响。
这台话剧不仅向全社会讲述雨花英烈故事,展示了“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雨花英烈精神,而且为用活用好红色资源激励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生命价值彰显信仰力量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从1927年至南京解放,多少革命志士为理想为革命慷慨就义,用壮烈的牺牲、凛然的大义书写了生命的价值。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上个世纪风云激荡的革命时代,雨花英烈在信仰的指引下,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为革命流血牺牲。在当前资本深入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中,部分编导迎合市场,制作低俗媚俗庸俗的作品,忘记了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而话剧《雨花台》把这些英烈的事迹搬上了舞台,从编剧、舞美、表演等各个环节无不饱含了满腔的艺术真诚。那些在时间旅程中逐渐远去的英烈,那些在商品化大潮中逐渐被淡忘的英名,在舞台上一一呈现。
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岁月,信仰都是指引我党前进的力量源泉。《雨花台》在重现宏大背景下雨花英烈个体命运的情境的同时,重在凸显群体身上的共性。正如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所言,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堆砌素材的“浅描”上,而是应该“深描”素材背后的复杂深刻的意义。深描不是言说这件事,而是对言说的讲述。这体现在革命题材话剧的创作上,思想和价值的引领理所应当成为创作的主要目的。
新时期的红色革命题材戏剧,在创作形式上摒弃了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宣传,不用简单罗列情节、过度拔高英雄来谋篇布局,而是用理想和激情,为这些年纪轻轻就为国献身的英烈身上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印记。话剧《雨花台》重在展现历史风云激荡捭阖的上个世纪,雨花英烈在个体如何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这一值得每一个志士仁人苦苦追问和求索的人生命题上做出的庄严回答。在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中,在生与死的命运大关上,在革命前路未知的情况下,为了革命理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这群革命先烈在信仰给予的力量的支撑下交付了各自严肃认真的人生答卷。恽代英身陷囹圄,但为了掩护地下从事谍报工作的同志毅然慷慨赴死,许包野、施滉抵挡住敌人的金钱美女、高官厚禄的种种诱惑不改初衷,坚持革命斗争,宁死不降……他们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真实故事充溢家国情怀
用红色革命故事打动人心,用浪漫主义情怀感动人心,这一直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方法。雨花英烈的故事远远不局限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他们用真实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大义为国,什么是大爱为民,什么是信仰如山,什么是忠贞不屈。话剧《雨花台》创新故事的讲述形式,采用古典三一律的创作方法,把这些志士仁人的故事浓缩在两个多小时的时空舞台上,展现在血与火的炼狱中,用生死抉择凸显雨花英烈的崇高和伟大。
恽代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他以雄辩的口才、生动的文章、热忱的激情,赢得广大青年的尊重和爱戴。他心存救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领导了广州起义,1930年5月6日,他在上海不幸被捕,因为叛徒出卖,身份暴露,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就义。在话剧《雨花台》里,他不但激励后人继续为革命理想而奋斗,而且还为了保护地下工作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奋斗到最后一刻。
施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是清华园举火人中的杰出代表。“五四”运动之后,他在清华大学与同学一起创办了“唯真学会”,想要探寻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并立下了“求人类的真幸福”的远大志向。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话剧《雨花台》中,他与妻子志同道合,情深意切,却放弃幸福的小家庭,并肩为国为党奋斗。他曾发表文章,要“为社会谋幸福”。这是他矢志不变的初心,也是他坚守信仰的动力。
许包野,留学德国的博士,曾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回国后他辗转多地领导革命斗争,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后坚贞不渝,被敌人严刑拷打,伤势过重牺牲。他一生和妻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十天。话剧《雨花台》中,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毅然做出选择,说:“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
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用真实的故事谱写英雄的赞歌,是话剧《雨花台》艺术魅力的重要源泉。这些革命故事都是重要的红色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讲好革命故事,直击历史虚无,让观众切身体会到革命先驱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这才真正发挥了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体验情境厚植红色记忆
话剧《雨花台》把这些故事用波澜起伏的叙事方式展开,并且运用谍战元素的戏剧冲突推进,使得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跨越了历史的障碍和时代的隔膜,在有限的话剧舞台时空中,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在广大观众中厚植红色记忆。
演员精湛的表演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雨花台》以话剧的形式塑造雨花英烈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形象,以文艺的形式在舞台展现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勇于担当的政治形象,在以往红色革命题材话剧创作的基础上作了创新,使得细节丰富,人物鲜活,丰富了共产党人的形象。顾顺标的母亲探监时,知道儿子为国赴死,带了一只梨,要与儿子分梨吃,表示母子分离。这一细节让观众深切感受生死离别的苦痛与为国牺牲的崇高。演出过程中,《国际歌》的主旋律贯穿于整台剧始终,时而低沉,时而激越,伴随着情节跌宕起伏,感染人心。话剧结束时集体朗诵恽代英的旧作,演员集体站立,持久的回首,长久的留白给了现场观众消化情绪、回味剧情、感受崇高的时间。同时,《雨花台》的演员多次集体前往雨花台纪念馆观摩学习,认真研读剧本,以对烈士崇高的敬意投入到话剧表演中,克服种种生活中的困难,抵制住商演市场的诱惑,坚持把全国巡演摆在第一位,确保了话剧《雨花台》的演出和传播。
幽暗压抑的舞台设计还原营造了艰苦的斗争环境。在话剧《雨花台》舞美设计方面,创作者设计了幽暗的监狱,黑暗的背景板上设置了一扇高高在上的窗,供人物出入的大门;运用金属质地的阶梯隔开或牢狱或审讯室或探监室等多个不同的空间,同时也隔开现实和梦境的空间;背景板也可用作大屏幕,在演出的时候,大屏幕上会把演员的表演放大显现给台下的观众,演出结束时,每一个烈士的英名会在大屏幕上逐一显现出来。最后在大屏幕上,熊熊大火烧掉了旧世界,象征着雨花英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迎来了革命的胜利。这些独特的设计为话剧增色,也给观众一次历史情境的体验,让观众更加体会英烈生死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多次诵读英烈的旧作原话唤起了广大党员的初心。剧中多次出现恽代英的原话,如“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样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样的文字激励人奋进救国。还有集体朗诵“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这些文字不仅激励了当时的青年为了救国救亡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奉献牺牲,也激励着今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