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做好理论宣讲工作,要努力让理论宣讲的主体、内容、方式、载体“贴地飞行”,使这项工作始终接地气、有人气。
一、递交“话筒”,收获信任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政治舞台的主角、历史长河的主流,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也是理论宣讲必须聚焦的对象。让理论宣讲“贴地飞行”,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为群众所掌握、所实践,更好地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广泛的“自上而下”的理论普及,需要来自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们的理论阐释和辅导,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相信群众,敢于打破单一的以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为主体的传统理论教育模式,让群众在教育过程中“到前台”“唱主角”“担重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理论的热情和自信。比如,通过海选“百姓名嘴”、招募“志愿宣讲员”、评选“理论故事大王”等形式,组成能用群众语言生动活泼地讲理论、说形势、议是非的百姓义务宣讲员队伍,让这支队伍成为推进理论宣讲“贴地飞行”的生力军。实践表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必须坚持平等讨论、以理服人的民主参与形式。要让人民群众认同党的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支持党的领导,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从亲身体验中作出判断,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二、把握脉搏,适应需求
党的创新理论来自火热的社会生活,来自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带着社会实践的热气、人民群众的体温。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关注重点、热点、疑点、冰点问题,直面群众思想困惑、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群众“辩证看”、撸起袖子加油干。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党员思想状况大调查,摸清基层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开展有针对性宣讲。再比如,可以借助“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把大走访的过程变成宣讲工作大调研的过程,针对宣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群众关心的、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推出“菜单式题库”,开办网上“志愿者宣讲之家”、编印“基层宣讲辅导读本”,对分配、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生态等新矛盾新问题,不回避、不遮掩,讲透讲清党和政府“务实办”,把直面问题、对症下药的办法举措告诉给群众,把来之不易、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展示给群众,把干事创业、开拓未来的信心决心传递给群众,引导群众“辩证看”,凝聚起精神力量。实践证明,基层理论宣讲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讲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
三、遵循规律,讲究艺术
当前,信息传播进入了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日益明显的“微时代”,这对基层理论宣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既要用大课堂、大专家、大报告的方式开展好集中宣讲活动,也要顺应时代要求,采取覆盖广泛、机动灵活的“微宣讲”、“轻讲座”等方式,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比如,可以开展“编故事、讲故事、评故事”活动,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采取依“事”说理、以“行”释理、举“例”明理的方法,用具像、生动的故事来释疑解惑。用“百姓话”讲清“普通话”,运用快板、歌谣、方言韵白、小品、广场舞等形式开展宣讲,让群众在快乐体验中有所悟、有所思。实践表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必须适应社会生活变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群众心理和接受方式,创造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开展有形、有情、有理、有趣的多样式活动,才能把大道理讲透,小道理讲准,困惑和疑虑讲清。
四、立体传播,拓展平台
基层宣讲怎样跟得上时代?如何做到没有“盲区”,不留“死角”,不出现“空白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台和载体上既要注重发挥传统宣讲优势,更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互联网+宣讲”新模式,逐步构建起集报刊台网、微博微信、移动终端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宣讲体系。充分发挥宣讲团成员各自优势,形成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学者讲理论、百姓名嘴讲故事、先进模范讲事迹等四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宣讲格局。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办“手机宣讲通”“理论宣讲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变线下意见领袖为线上意见领袖,努力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实践证明,基层理论宣讲要适应信息传播的新形势、新要求,要善于运用宣讲载体,运用新型传播手段,不断丰富拓展阵地,才能增强影响力,形成教育的全覆盖。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
责任编辑:许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