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峰会:奠基金砖“大合作”

发布时间:2017-11-2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尤 苗 关照宇    

2017年9月,主题为“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峰会上达成《厦门宣言》,传递出“大合作”愿景,切实勾勒出“金砖集团”金色的未来。

升级“大合作”迎来机遇期

2006年首次金砖国家外长会议至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剧烈震荡,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格局加速调整,能源战略格局面临重塑,“颜色革命”让多国陷入战乱,人道危机、难民危机频发,恐怖主义蔓延,欧美国家右翼势力壮大、保护主义抬头……金砖国家领导人深谋远虑,不仅从四国发展为五国,实现多次首脑会晤,更发布了多份涵盖政治、经济等议题的金砖联合声明,承载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期望。

如何立身于大调整、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中?已成立十载的“金砖”用一份长达40页的“解决方案”——《厦门宣言》——向世界传递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声音。《厦门宣言》从金砖经济务实合作、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表达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共涉及71个条款、60余个成果文件和100多个行动计划,为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描绘了清晰的线路图。可以说,它标志着“金砖”从“经济金融俱乐部”的单一合作走向了更加全面、立体、复合的“大合作”时代。

金砖精神为大合作“塑魂”

金砖五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上都有很大差异,对于成立只有十载的“金砖”,外界经常质疑其合作缺乏明确的价值观,认为金砖机制缺少“魂魄”。再加上,金砖成员国内部仍存在不少利益分歧点,这种合作与竞争互存的状态更让金砖“不和论”、“失魂论”常唱不休。

其实,早在2014年,巴西福塔莱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提出了金砖机制要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八字方针。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用“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高度概括了“金砖精神”的深刻内涵,为金砖合作“塑魂”。从八字发展到二十四字,这不仅仅是金砖精神从内涵到外延的演变,更是体现了金砖合作对国际局势变化的细致观察和精准回应。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传统发达国家内顾倾向加重,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意愿减退,围绕利益、规则的博弈更加激烈,多边谈判举步维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凝心聚力、实现更大发展将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选之项。“金砖”在纲领中明确写入寻求和平与合作,这不仅凝练着“金砖”的魂魄与精神,更向世界阐述金砖的内核所在,展现崛起中的大国担当。

“三轮驱动”为大合作奠基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抛出“文明冲突论”,此后,一场又一场血腥且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战争,让世界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人文纽带”从观念到实践均发生松动。于是,国家间的政治亦或国际政治开始更多地聚焦于“文明间的对话”,国际社会中的人文交流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请客吃饭”,而是被纳入到了各国整体对外战略中。

以厦门峰会为开端,金砖合作将由经济、政治“二轮并进”转换到经济、政治和人文“三轮驱动”新阶段。“金砖”合作的成果,过去更多地体现在经贸和金融合作方面,如建立金砖开发银行、出台经济技术合作和服务贸易框架、开展投资便利化和知识产权合作。未来,“金砖”合作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经济领域,而要逐步形成涵盖体育、文化等多领域的立体式合作。近年来,中巴在金砖机制下构建起“足球贸易伙伴”关系,两国体育合作前景广阔。2017年6月金砖国家首届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同期举办的还有“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金砖国家间人文体育交流渐成规模,机制化的时机已趋于成熟。

“金砖+”引领大合作新远景

金砖合作机制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开放包容的多边合作机制。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了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正是在“三超越”的理念指引下,厦门峰会创新性地引入“金砖+”模式,邀请墨西哥、埃及、几内亚、泰国、塔吉克斯坦等国领导人参加对话。这一机制创新体现了“金砖”为发展中国家代言、谋求发展利益的宗旨,让更多地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金砖合作机制反映自身诉求。

当今世界,最大的合作是各国在全球治理层面上的协作。从气候变化到综合性、多层次合作,金砖国家正探索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思路。首先,金砖国家和广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如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共享型全球价值链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其次,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治理机制,“金砖”有能力、有责任向世界提供一个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大平台,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最后,“金砖+”机制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重要的发声舞台,为全球治理探索出新模式。

转型挑战,“金砖”有准备

厦门峰会在为未来的“金砖”合作奠定基础、指明方向的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了“大合作”转型下的挑战:一是内部发展问题。包括金砖五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超预期,但都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如经济结构性转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对接和协调各国的发展问题,是未来金砖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创造国际合作大环境。随着“金砖+”机制的不断推进,金砖合作机制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新平台。“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这要求新机制不仅需要避免同新兴国家群体中的其他多边合作机制发生分化,还需要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合作,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完善全球治理。

 

厦门峰会奠基金砖“大合作”,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金砖合作机制将成为未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典范。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